第F02版:创新

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越华 李禄瑶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和路径,视其作为应对技术伦理挑战、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举措。文章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算法歧视、数据隐私等问题,提出亟需通过思政课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与责任意识,并进行融入的具体路径探赜,提出需通过政策支持等保障措施,助力实现培养具有伦理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伦理;思政课教学;教学路径;技术赋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既带来了巨大机遇,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算法歧视、数据隐私保护和责任归属等问题日益突出,亟待社会各界共同解决。高校作为立德树人重要阵地,有责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科技伦理意识。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既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代价值
  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算法偏见、数据隐私、责任归属等伦理问题,需要通过思政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问题;二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传统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提出了挑战,需要通过思政课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三是人工智能的全球化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这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方向;四是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整合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中,能够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培育能够承担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一)教学内容革新:构建模块化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体系
  高校思政课应将人工智能伦理相关内容纳入教学体系,构建专门的教学模块。例如,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设“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专题,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开设“人工智能发展与社会治理”讲座等。让教学内容涵盖人工智能伦理的基本概念、主要问题、典型案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工智能伦理问题。
  (二)教学方法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智慧课堂
  高校思政课应创新教学方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学。例如,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人工智能伦理决策场景,设计人工智能伦理决策游戏等,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此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师资力量升级:赋能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与教学能力
  高校应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训,提升他们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和教学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学术交流、实践考察等方式,帮助思政课教师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掌握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同时,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四)评价体系重构:构建多元化、智能化评估机制
  高校应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将人工智能伦理意识、责任意识、全球视野等纳入评价指标。可实施多样化的评估手段,诸如案例研讨、伦理情境模拟及团队协作讨论等,以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另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评价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进程及成效的即时追踪,并为教师提供定制化的教学策略建议。
  三、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政策支持
  高校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同时,加大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支持,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加强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高校应加强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例如,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共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人工智能伦理相关的研究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先进经验
  高校应积极推进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借鉴其在人工智能伦理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与实践成果。可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联合研究项目、互派访问学者等多元化形式,深化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提升我国高校在该领域的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四、结语
  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整合进高校思政课程,是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增强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措施。通过更新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及优化评价机制等策略,能够有效促进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培养具有科技伦理意识、责任意识和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磊.学校思政课建设:何以唤起学生的伦理责任意识[J].昌吉学院学报,2025(01):74-80.
  [2]高芳,王彦雨,王艺颖.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引发的社会争议及其治理[J].深圳社会科学,2025,8(02):115-127+148.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3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27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0期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5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