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华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王牡丹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深度转型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价值体系与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在这一进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重要工作方式,在凝聚改革共识、引导社会预期、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激发职工活力、推动企业改革、增强组织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探讨转型发展与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重塑与路径创新,为提升其时代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思路。
一、转型发展与深化改革的总体态势
(一)转型发展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表现为经济结构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转变,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压力。社会阶层日益分化,中产阶层扩大、新兴职业崛起,社会流动方式发生变化。伴随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青年群体思想更加活跃,个性化、自主性显著增强,传统统一的价值观念受到多元文化冲击。这些转变使得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也对国有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性和前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
当前我国深化改革聚焦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同时也涉及政府治理体系、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关键环节。这些改革旨在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但也带来了利益格局调整、体制机制变革和社会心理波动。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更高,对政策理解和参与的需求更强,这对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有效引导舆论、凝聚共识、化解矛盾提出了新挑战,要求其在服务改革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三)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转型与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对象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和传播方式复杂化等新挑战。公众尤其是年轻人更注重个体感受和自由表达,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反感,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心理;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各类信息鱼龙混杂,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抢占舆论高地。社会矛盾交织叠加,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繁重,迫切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实现内容、形式与技术的有机融合。
二、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一)理论宣传与实践脱节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仍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部分宣传内容抽象、空泛,缺乏生活化语言与具体情境,难以引发群众共鸣。尤其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利益调整过程中,群众更需要的是能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引导方向的实用性理论教育,而非概念化、口号化的说教。这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宣传不仅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也削弱了其公信力与亲和力,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社会实际和群众关切。
(二)话语体系滞后、吸引力不足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语言仍以传统政治术语为主,缺乏与当代青年群体的语言共鸣,导致教育效果打折扣。尤其在面对新媒体环境和碎片化传播趋势时,传统话语体系显得严肃单调,难以激发参与兴趣。思想政治工作亟需构建更具时代感、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话语体系,通过讲好改革故事、创新表达方式、运用流行文化元素,使主流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群众尤其是青年的思想认知中。
(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力量薄弱
在国有企业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人员不足、力量不强、专业性弱等问题,很多工作人员兼任其他职务,难以专注开展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同时,缺乏系统培训与激励机制,导致部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成效。随着基层治理任务的加重,思想政治工作更需“下沉”到国有企业、社区、学校等前沿阵地,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能力水平,夯实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四)与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的沟通障碍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已深刻改变,青年群体更倾向于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获取资讯和形成价值判断。而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仍以课堂讲授、纸媒宣传为主,缺乏与青年群体“同频共振”的传播手段,存在显著的“代际沟通断层”。此外,部分工作人员对新媒体环境不熟悉,对网络语言和热点现象反应迟缓,难以有效引导舆论和情感走向。要实现有效沟通,必须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建设贴近青年的互动平台。
三、转型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重塑
(一)从“灌输型”到“互动引导型”的转变
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摆脱以往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转向注重互动、对话和心理认同的引导型模式。应强化对群众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倾向的研究,通过平等交流、情感共鸣和共识构建,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与说服力。尤其在国有企业中,这一转变不仅要求教育者提升沟通技巧,更要求构建良性互动的舆论环境,鼓励受众主动表达、理性讨论,逐步实现思想上的引导与共识的达成。
(二)加强价值观引领与社会心理疏导功能
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不确定性与焦虑情绪,思想政治工作应发挥价值观引领与心理调适双重功能。要通过系统化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在复杂环境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判断与行为规范。同时,要结合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加强对群体情绪的感知与干预,针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抵触情绪、焦虑心理及时进行疏导,实现从“讲道理”到“解心结”的转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温度与深度。
(三)构建协同治理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当前社会治理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资源多样化的趋势,思想政治工作也应从“单一主导”走向“协同共建”。这意味着党委、政府、国有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应形成联动机制,共同承担思想引导责任。鼓励基层群众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评估,提升其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网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从“个体作战”迈向“系统协同”,更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四、深化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理念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深化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价标准。这要求工作理念从“管理人”转向“服务人”,从单一价值宣传转向价值引导与利益协调并重。通过深入职工群众生活,了解真实诉求,把思想引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基层职工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基础与公信力。
(二)内容创新:融入改革与法治元素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应紧密结合国家改革发展进程,将改革精神、法治思维、公民责任等现代治理理念融入教育体系。通过讲述改革典型案例、解释政策逻辑、宣传法治精神,使群众理解改革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引导职工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公平、正义、诚信、责任等理念,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从“理念灌输”向“行为指引”升级。
(三)机制创新: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要从“突击式”向“制度化”转变,构建覆盖全面、运行高效、评估科学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应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绩效考评体系,将其纳入单位、部门和干部的年度考核;另一方面,要健全工作责任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容错纠偏,激发基层活力。同时,应推动政企校社等各类主体共建共享思想政治资源,构建资源整合、力量协同、管理闭环的工作新格局。
五、结语
转型发展与深化改革不仅对经济社会提出新要求,也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深刻挑战与变革动力。面对多元多样的社会现实,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理念、内容、机制与载体的全面创新。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通过构建互动引导型模式、增强价值引领与心理疏导功能、实现协同共建与机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