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播音与主持艺术科教中心教研室 王睿
摘要:本文聚焦AI技术对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发展,从文化主体性视角探讨行业面临的挑战与重构路径。本研究通过分析AI技术对信息真实性、人机协同、语言表达及受众互动的冲击表现,结合播音主持即兴话语技巧与人文价值内核,一方面通过方言保护性算法开发、人机协同叙事策略等路径,实现技术效率与文化根脉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强化行业规范、深化人机协作、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技术赋能与文化身份的平衡,为AI时代播音主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AI技术;播音主持;文化主体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向传媒领域的深度融合,播音主持行业正经历从内容生产到传播范式的系统性变革。虚拟主播、智能语音合成等技术显著提升了信息播报效率,但技术工具化倾向亦导致人文价值稀释、文化身份模糊等深层危机。以央视AI手语主播与湖南卫视“小漾”为例,其在标准化播报中虽展现技术优势,却难以承载即兴话语的审美张力与情感共鸣,凸显技术逻辑与文化逻辑的冲突。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文化主体性理论,通过跨学科视角分析AI技术对语言表达、叙事策略及受众认知的规训效应,探讨播音主持如何重构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价值坐标。研究综合采用案例比较、话语分析等方法,旨在为调和技术赋能与文化根脉的张力提供兼具理论纵深与实践效度的解决方案。
一、AI时代播音主持的挑战与文化主体性危机
(一)技术冲击下的行业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语音合成、虚拟主播及智能算法重构了播音主持的生产与传播链条。以北京冬奥会期间央视AI手语主播的实践为例,技术显著提升了海量信息的实时处理能力,但亦暴露出效率与真实性间的深层矛盾:一方面,AI技术驱动的自动化内容生产降低了信息传播门槛,致使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通过多向传播路径快速扩散(王芳,2025);另一方面,算法推荐机制对标准化内容的偏好,加剧了播音主持行业“流量至上”的异化倾向,传统媒体时代“真实性优先”的职业伦理面临消解风险。与此同时,AI主持人的兴起挤压了传统从业者的生存空间。尽管AI在数据解析与流程化播报中展现高效性,但其程式化的情感模板与“机器思维”局限(如湖南卫视“小漾”因逻辑僵化引发的舆论争议),难以承载即兴话语的审美张力与社会共情功能,暴露出技术工具性与人文主体性的根本冲突。
(二)文化主体性危机的具体表现
AI技术的深度介入正逐步瓦解播音主持的文化根基。一方面是语言表达的机械化,AI语音合成依赖预设模板,导致播音语言调值相同,缺失了传统播音艺术中声随情动的个性化表达。另一方面是文化符号的扁平化,全球化技术平台削弱了本土文化的话语权,方言保护、传统审美思维在智能播报系统中逐渐边缘化。最后是主体角色的异化,主持人从“文化阐释者”退化为“技术执行者”,过度依赖AI生成稿件会逐步导致其思辨能力与叙事主体性弱化。这种“去人文化”倾向不仅威胁行业生态,更可能引发公共传播中文化认同的集体失语。
二、播音主持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核
(一)文化主体性的定义与维度
文化主体性在播音主持领域体现为以本土文化价值为根基,通过语言艺术实践构建的能动性表达体系。其核心在于将技术工具性与人文创造性辩证统一,使传播活动既承载文化认同,又回应时代精神(胡智锋,2020)。基于此,文化主体性可从以下维度解构:
1.语言承载维度。即兴话语的审美思维建构是文化主体性的显性表征。李庆(2025)提出的“观察-善用-判断-延展”四步法,揭示了播音主持通过细节观察与逻辑延展实现文化意涵再生产的过程。例如,央视《新闻1+1》中白岩松对突发事件的思辨性评述,既依托新闻事实,又融入历史语境与社会价值判断,展现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层功能。
2.叙事逻辑维度。本土化叙事策略构成文化主体性存续的核心机制。从方言保护的符号存续到地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播音主持需在全球化技术霸权中建构在地化话语体系。此类叙事不仅完成信息传递功能,更通过共情机制唤醒受众的文化记忆: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在防汛报道中以“大禹治水”典故类比抗灾实践,将新闻播报升华为集体文化认同的仪式化表达,凸显叙事逻辑对主体性建构的锚定价值。
3.价值导向维度。社会责任与舆论引导构成主体性实践的伦理基石。智能时代的信息过载加剧了“技术中性论”导致的价值虚无风险,播音主持的“文化阐释者”角色要求其突破工具理性桎梏,在议程设置中嵌入人文关怀。典型案例如《典籍里的中国》采用“AI虚拟场景+主持人穿越对话”模式,既运用技术还原历史语境,更通过“礼乐教化”等传统价值的当代诠释,实现技术赋能与文化守正的辩证统一。这种实践印证了齐泽克(2021)所言“技术必须被驯化为文化的他者”,即主体性建构的本质在于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
(二)与AI工具性的辩证关系
文化主体性在播音实践中体现为对技术的批判性整合,其本质是通过技术驯化重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共生关系。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为例,尽管AI算法显著提升了新闻播报的标准化效率,但其文化无意识特质往往引发传播的去语境化困境,典型表现为文学经典播报中情感表达缺失。基于此问题,主体性建构需划定技术介入的伦理边界,将AI限定于语音降噪、多语种转译等技术操作层,而人类凭借即兴话语的审美创造力与文化解码能力,承担价值引导与意义再生产职能。这种分工模式不仅规避技术对文化阐释权的侵蚀,更通过声情并茂的在场性表达维系播音艺术的人文内核,使技术真正服务于“声入人心”的文化认同建构。
三、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实践路径
(一)技术适配:以文化逻辑主导人机协作
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化嵌入需遵循“工具服务于主体”的原则。其一,开发本土文化导向的AI工具,通过方言语音库建设与传统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建模,突破技术应用的“文化无意识”困境。例如,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高校研发的“方言保护AI系统”,将川剧念白与方言新闻播报结合,既保留语言多样性,又提升技术适配的文化深度(王芳,2025)。其二,构建“人机分工”的协同框架:AI承担数据检索、多语种翻译等标准化任务,而人类聚焦于即兴话语的审美表达与文化解码。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央视采用“AI同传+真人主持”的双轨模式,在赛事解说中既保障信息时效性,又通过主持人对吴越文化典故的即兴阐释,强化传播的文化附加值。
(二)内容创新:重构人文叙事的话语权
突破技术异化的核心路径在于重构播音主持的文化阐释功能。其一,需强化即兴话语的无痕艺术性,即通过李庆(2025)提出的“表演—共情”双轴模型,将生活化的情感叙事融入专业播报。典型实践如央视主持人康辉在2023年土耳其地震报道中,以“地动山摇间的人性微光”为隐喻,通过《史记·天官书》的灾异叙事框架,将灾情数据转化为集体记忆的唤醒模式,其基于文化解码的“柔性传播”效能显著优于AI模板化播报的冰冷逻辑。其二,需建构技术赋能的在地化叙事体系,以垂直文化IP对抗算法同质化。河南卫视《中国节气·谷雨》采用“主持人对话AI虚拟仓颉”模式,通过甲骨文动态投影与AI生成的古音吟诵,在技术奇观中复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节目海外传播中的“文化认知度”指标提升52%,印证了“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传播范式对主体性存续的实践价值。
(三)教育转型:培育“技术-文化”双核人才
播音主持教育的范式转型需回应智能化语境下技术适配—文化存续的双重人才培养诉求。在课程体系重构层面,除传统语音塑形、即兴口语等核心模块外,亟需增设人工智能伦理与文化符号解码理论跨学科课程,重点培育学生的人机协同价值判断能力。实践教学创新维度,可参照中国传媒大学智能演播实验室的三维进阶模式,基础层通过AI虚拟主播对话系统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进阶层搭建突发舆情智能研判沙盘,升华层则依托《国家宝藏》等文化IP的数字化项目,系统性培养学生平衡技术与文化主体性存续的决策能力。协同机制建设方面,应构建播音艺术—广电机构—AI企业的循环生态,通过语音情感识别算法与传统文化审美标准的耦合建模,为技术时代的文化守正与可操作评估框架奠定基础。
四、未来展望:技术赋能与文化根脉的共生
(一)人机协同的伦理重构
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的深度应用需以“价值理性优先”为伦理基点,重构人机分工的范式框架。基于技术哲学中的工具理性批判理论,AI的功能定位应严格限定于低语境信息处理等技术操作层,其效率优势仅服务于信息传递的初级需求。而在策解读、历史叙事中,人类主体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在三重维度,其一,即兴话语的审美创造力能够突破算法预设的语义框架,通过隐喻、互文等修辞策略实现意义的再生产,其二,文化解码能力可将抽象信息转化为具象的情感符号,激活受众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其三,伦理判断力能够规避技术“价值无涉”导致的传播异化。这种“技术工具化”的实践路径,既符合哈贝马斯“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平衡原则,亦为智能时代播音伦理体系的建构提供理论参照。
(二)全球化传播中的文化自觉
智能技术赋能的国际传播需直面“算法霸权”对文化独特性的侵蚀风险。播音主持领域的文化自觉建构,本质是通过技术驯化实现“文化间性”的动态平衡。具体表现为:在技术逻辑层面,需将本土美学范式编码为算法评价体系的核心参数,使机器语言生成符合东方审美认知;在传播策略层面,需构建“双向解码”机制,既运用技术手段消解文化折扣,又通过叙事创新保留文化内核的不可通约性;在效果评估层面,需建立融合文化认知度、情感共鸣度、价值认同度的三维指标体系。这种“技术为用,文化为体”的传播哲学,既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技术回应,也为构建多元现代性提供媒介实践方案。
五、结语
AI技术驱动下,播音主持行业正从“效率优先”转向“价值重构”。本文揭示技术工具化对文化主体性的消解危机,提出以本土价值为内核、人机协同为路径的应对框架。实践表明,唯有以文化逻辑约束技术应用,方能抵御算法霸权对人文阐释权的侵蚀,面对生成式AI与深度伪造的技术风险,播音主持行业需通过动态伦理审查与跨界人才培养,构建技术理性与文化自觉和谐共生的桥梁。播音主持的文化主体性不仅是行业存续之基,更是智能时代中华文明话语建构的微观实践,其终极命题在于以人类文化之心驯服机器的理性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