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 鲍简荷
摘要:在劳动教育回归政策核心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劳动意识淡化、实践能力薄弱的现实困境。研究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为切入点,探索劳动教育从形式化走向深度实践的转型路径。研究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生活化”落地方案,推动教育从“完成任务”转向“解决问题”的升级。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
一、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与劳动教育逻辑关联
陶行知主张打破传统教育的围墙,将知识传授与真实生活深度融合。他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场域应扎根日常场景,劳动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自然成为教育的重要载体[1]。田间耕作、家务整理等劳动行为,既是技能训练,也是品格塑造的过程。其理念中的“社会即学校”指向劳动教育需突破校园边界,整合企业、社区等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学做合一”思想揭示了劳动教育的逻辑,实践不是理论的附属品,而是认知内化的必经之路。大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本质是通过行动反思知识、形成价值观。当代劳动教育目标与此高度契合———既要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又要激发社会责任意识。劳动课程若仅停留在教室讲授,便背离了“生活化”内核;只有将课堂延伸至食堂后厨、社区街道,才能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愿景。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归因
(一)教育目标偏离生活需求
当前劳动教育常陷入“为劳动而劳动”的误区,目标设定与实际生活需求脱节明显。例如,多数高校将劳动简化成打扫卫生、整理宿舍等重复性活动,忽视了职业劳动技能、家庭责任意识等核心能力的培养。陶行知曾批判“书呆子教育”,强调教育应从“吃饭穿衣”的日常中汲取养分。但现实中,学生面对财务规划、应急维修等生活难题时,课堂劳动经验难以提供有效支撑。这种偏差背后,是课程设计者对“生活化”内涵的窄化理解———劳动沦为形式任务,而非生存能力的延伸。
(二)教学场景与社会真实场域割裂
劳动教育常被圈禁在校园围墙内,与社会真实需求形成断层。许多高校的劳动实践局限于教室值日、校园绿化,极少引入企业生产、社区服务等现实场景。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理念在此面临阻碍,校企合作基地稀缺,学生接触不到真实的劳动矛盾与技术创新。农业专业学生在实验室模拟种植却对田间病虫害防治束手无策。这种割裂源于高校未能打通与社会机构的协作链路,导致劳动教育成了温室里的“模拟游戏”,难以孵化真正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基于"生活即教育"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一)目标重构
基础目标要解决的,是大学生“四体不勤”的尴尬现状。宿舍管理、财务规划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事务,实则是独立生存的基石。陶行知曾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若连个人空间都凌乱无序,谈何社会责任?高校可设置“寝室长轮岗制”,让学生自主制定卫生公约、分摊水电费用。这种“小事”训练的不只是动手能力,更是对生活秩序的遵守。高阶目标要瞄准“劳动创造价值”。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本质是引导学生从重复劳动转向智慧劳动。陶行知推崇“在劳力上劳心”,说的正是这种打破模板的思维升级:劳动不是机械动作,而是发现问题、重构方案的创造性过程。
(二)内容设计
生活场景融入,得从校园角落抓起。食堂帮厨不只是擦桌子端盘子,学生跟着厨师长学菜品搭配、成本核算,挑菜叶也都是学问。高校划分“绿化责任田”,每个班级认领一片草坪,从翻土到修剪全程自主管理。这种劳动不搞形式主义,宿舍楼下的杂草怎么除、食堂泔水怎么处理,全都是教材。
社会场景拓展,关键要撕掉“模拟”标签。乡村振兴实践里,一群学生帮老乡设计电商直播间,白天拍短视频教腌酸菜,晚上蹲田埂算亩产数据。00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挂号,顺带修好了活动室的漏水天花板。陶行知曾说“社会即学校”,乡村振兴正是这一理念的试金石:劳动教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过家家,而是扛着测距仪走山路、握着电焊枪改农具的真实挑战。
四、结语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为破解大学生劳动教育困境提供了理论锚点。通过目标重构、场景延伸与方法创新,劳动教育得以融入校园日常、对接社会需求。实践表明,“寝室轮岗制”培养了学生生活秩序感。当前探索验证了“教学做合一”的可行性,但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仍需校企协同、文化浸润等保障措施。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与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领域的融合路径,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塑造“完整的人”的生命实践。
参考文献:
[1]郑腾.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3,44(12):72-77.
[2]杨爽.基于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J].新丝路,2024(05):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