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振兴街小学 张瑞清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的挖掘与利用是提升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的关键路径。文章首先分析了生活化素材的两大主要来源———校园生活与家庭社区生活,指出其在素材积累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提出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开展观察记录活动等策略,增强学生的表达欲与写作实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世界,作文教学不仅变得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文情怀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素材;写作能力;情境创设;观察记录
作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观察力、思维力和情感体验的综合展示。近年来,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小学作文教学也逐步从“命题作文”向“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向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成为提升作文教学实效的关键。生活化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情感和表达欲望,是培养写作兴趣和能力的重要源泉。本文围绕生活化素材的挖掘途径与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的挖掘途径
(一)校园生活中的写作资源
校园生活是小学生日常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间的互动、课堂上的趣事、师生之间的交流、校园节日的活动体验等,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与表达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观察日记”“节日活动回顾”等写作实践,让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提取素材,学会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经历。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训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写作内容,也增强了作文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
(二)家庭生活与社区观察
家庭生活与社区环境是小学生日常接触最多、最具亲切感的生活场域,其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写作的素材。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并记录家庭中的点滴事务,如一次家庭聚餐、一场亲情对话、一次家务劳动的经历等,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引发情感共鸣,丰富写作内容。同时,引导学生走出家门,关注社区中的人物和事件,如邻里之间的互助、社区志愿活动、节日庆典等,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对家庭和社区生活的深入体验和表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能力,也有助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二、生活化素材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表达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创设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写作情境,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策略。教师可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实物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氛围。例如,模拟家庭聚会、校园活动、市场购物等生活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感受生活细节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人物、情节和情感的具体描绘。在这种真实语境下,学生不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也能更自然地将所见所感转化为文字,从而实现从“有话可说”到“有情可抒”的转变,提升作文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经历,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如“讲一讲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校外活动”“描述一个让你感动的家庭瞬间”,促使学生在回忆与表达中挖掘生活细节。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感受与评价,不仅写“发生了什么”,更要写“自己怎么想”“为什么感动”,提升作文的主观性和思辨性。同时,教师可以提供范文引导,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步掌握如何选材、如何表达情感,从而不断提升他们将生活素材转化为生动文字的能力。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作文教学将不再拘泥于空泛题材,而真正成为学生表达生活、抒发情感、提升思维的有效平台。
(二)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是提升学生素材积累能力和生活感知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文日记、观察本等形式,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录下来,如观察天气变化、植物成长、家庭互动或社区活动等。这种记录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细致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帮助他们形成主动捕捉生活素材的意识。随着观察的持续进行,学生的表达内容将更加具体、生动,逐渐养成“留心生活、勤于记录、善于表达”的写作习惯,为作文创作打下坚实的素材基础。
三、结语
小学作文教学应扎根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点滴中发现素材、积累语言、抒发情感。通过校园、家庭与社区三维空间的素材挖掘,以及真实情境创设与观察记录的策略实施,学生不仅能够丰富写作内容,还能逐步形成积极的写作态度和自主表达能力。作文教学不应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成为他们表达生活、观察社会、记录成长的舞台。教师唯有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表达真情,才能真正实现“以写促思、以写育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秀娟.小学中年级作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20(21):177.
[2]赵良伟.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