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三亚骄阳似火,吉阳区博后村的街巷却透着清爽——青石板路上不见烟头纸屑,民宿外的三角梅开得正艳,就连夜市的烤串香气里都带着秩序感。上午九点,村党委书记苏少洪带着“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小组长,揣着笔记本开始了每周雷打不动的“扫街”:这是他们的“必修课”,更是博后村从普通村落蝶变“中国最美民宿村”的“治村密码”。
“
三步一停”扫出“绣花功夫”
“王阿婆家门口的排水沟盖板有点松,记下来,下午找工人换。”“这家民宿的消防通道标识不够亮,马上联系店主整改。”苏少洪走在前列,每走三步就停下观察,墙角的卫生死角、路灯的破损灯罩、商户门前的杂物堆放,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在博后村,环境卫生检查不是“走过场”,而是带着“放大镜”的“精准找茬”:班子成员每人负责3条街巷,随身携带的检查清单列着28项细则,小到垃圾桶分类标识是否清晰,大到民宿周边绿化是否达标,全部量化打分、限期销号。
最让游客称赞的,是博后村“繁而不乱”的夜市。傍晚六点,30多家美食摊位准时出现在指定区域,烤生蚝的烟火气与民谣歌手的弹唱声交织,却看不见满地油污。“我们实行‘三定两清’管理法:定摊位、定时间、定垃圾处理点,收摊前清地面、清油烟。”村委会副主任陈明文介绍,班子成员每天轮流“蹲点”夜市,连摊位之间的间隔都精确到50厘米,既保证商户经营空间,又留出畅通的消防通道。
“环境革命” 激活“美丽经济”
作为拥有200多家民宿的“海南民宿第一村”,博后村深知,游客推门所见的每一处细节,都是营商环境的“活广告”。苏少洪带着班子创新推出“民宿环境星级评定”,将周边50米范围纳入考核:绿化景观是否四季有花、排水系统是否畅通无臭、停车区域是否标线清晰,每项都与民宿评级挂钩。去年台风过后,一家民宿后院积水严重,游客投诉不断,村两委连夜协调挖沟渠、铺碎石,36小时内解决问题,如今该民宿的入住率提升了40%。
在博后村,“环境治理人人有责”不是口号。村委会与商户签订“门前三包升级版”协议,不仅包卫生、包秩序,还要包绿植养护和设施维护。村民李大姐的便利店门前,新栽的炮仗花沿着木架攀爬,她笑着说:“苏书记说了,咱们村的环境就像民宿的‘外立面’,收拾干净了,游客才愿意多住几天。”数据印证着变化:2024年春节期间,博后村民宿平均入住率达92%,游客复购率同比增长35%,“干净、舒服、有烟火气”成为高频评价。
“问题不过夜”的治理韧性
在村委会的公示栏上,“环境卫生整改台账”实时更新:4月18日9:15,2号路路灯故障;9:30,电工接单;14:00,维修完成。苏少洪告诉记者,村里建立了“发现—派单—整改—反馈”闭环机制,小问题当天解决,复杂问题3个工作日内办结。去年暴雨导致部分路段积水,班子成员冒雨蹲点3小时,现场画出排水改造图,一周内就完成了管网升级。“营商环境好不好,就看老百姓和商家遇到问题时,村干部是不是跑在前面。”这句话,写进了博后村的《村规民约》,更刻进了班子成员的心里。
从“面子”到“里子”,从街巷卫生到产业生态,博后村的蜕变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度”。当暮色降临,苏少洪又带着班子走进一家新开的民宿,仔细检查厨房油烟净化设备。“下个月就是旅游旺季,咱们得把每个细节都磨亮。”他说这话时,窗外的夜市正亮起暖黄色的灯,照见青石板路上“幸福博后”的字样——这是村民共同的心声,更是三亚营商环境最生动的注脚。 (刘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