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 巫羿廷 宁登禹哲 指导老师:唐清雄
摘要:巴人钱棍舞作为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新课题。本文深入探究巴人钱棍舞的现代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通过对其文化内涵挖掘,与巴渝舞联系梳理,从战斗语义视角创新编创,构建双轨传播生态,包括打造“白哆哆”文化IP及推进数字化传播与社区化传承等方式,旨在让巴人钱棍舞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可持续性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钱棍舞;巴文化;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创新发展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与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巴人钱棍舞作为极具巴地特色的非遗文化,承载着巴人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精神与丰富的艺术内涵。然而,随着生活方式转变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巴人钱棍舞在现代社会的舞台上逐渐式微。如何让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巴人钱棍舞的现代化传承
(一)巴人钱棍舞的文化内涵与巴渝舞的联系
巴渝舞起源于武王伐纣之时,由巴地賨人创造,兼具歌与舞,其广义指巴地賨人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歌舞,狭义指汉高祖谓“武王伐纣之歌”“令乐人习学之”的歌舞。“钱棍”是将竹子的两端挖空,装上铜钱,舞动时铜钱相互撞击的声音响亮。巴人钱棍舞相传起源于乾隆年间,如今的土家族钱棍舞可能是巴人流传下来的,其与花棍舞具有同根共源性,钱棍舞表演时在领唱和乐器引导下众人舞蹈,竹棍拍打身体、地面发出声响。从起源追溯,二者皆与巴人紧密相连,巴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创造并传承了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巴人钱棍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功能转变,从用于祈福、乞化到如今成为民众庆贺盛典、日常健身的手段,在历史发展中展现出巴地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二)战斗语义视角下的钱棍舞编创创新
巴渝舞作为战舞的起源,体现了巴人文化中强烈的战斗精神,而钱棍舞作为其文化延续,承载着独特的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在战斗语义视角下探索巴人钱棍舞编创的创新发展路径,需扎实推进研究、创新、编排三个关键环节。研究环节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与宣汉土家乡渡口土家族乡的巴山民俗艺术团进行深度交流,系统梳理巴渝舞与钱棍舞的同根同源性,提炼出“战斗语义”作为核心文化符号。创新环节以巴人抵御外敌的历史事迹为蓝本,重构钱棍舞的文化内涵,构建“祭祀-欢庆-战斗-魂归”的叙事结构。编排环节则从传统音乐形式中提取韵律元素,结合现代音乐制作技术,营造符合当代审美期待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对文化符号的提炼与重构,将赋予钱棍舞更强的叙事功能与艺术张力,同时为非遗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提供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其学术价值在于:一是通过语义重构增强传统舞蹈的现代传播力; 二是为非遗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
二、构建巴人钱棍舞的现代化传承的双规传播生态
(一)“白哆哆”文化IP形象及经济开发
白虎图腾代表着丰富的巴人文化,充满着神秘的神话色彩,反映出巴人部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站在符号学视角,白虎图腾是巴人部落意识的辨识标志。巴人文化里英勇无畏与白虎图腾生死循环理念相关,因此本次文创IP形象“白哆哆”以白虎为原型进行设计,巧妙地将土家族白虎图腾这一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通过采用圆润的身形,弱化了白虎的威严感,赋予其活泼灵动的特质,使其更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习惯。该IP的形象设计增强了文化形象的亲和力,扩大了其受众范围,实现了文化传承的深入性。
经济开发方面,基于贴合钱棍舞的IP形象打造与新兴的盲盒经济结合的“白哆哆·巴人风情”盲盒系列,每个盲盒中除了有不同造型的“白哆哆”玩偶,还随机附赠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小物件。针对当下热门的沉浸式体验消费,打造“白哆哆的钱棍舞奇幻之旅”主题快闪店,营造出仿佛置身巴人村落观看钱棍舞表演的沉浸式场景,消费者不仅能深入了解巴人钱棍舞文化,还能购买到快闪店限定的“白哆哆”文创产品,实现文化IP与旅游产业的互利共赢,全方位拓展“白哆哆”的商业价值与文化影响力。
(二)双轨协同机制下的数字化传播与社区化传承
传统巴人钱棍舞的传播主要依赖线下表演,时空受限、传播范围窄,需借新媒体构建传播矩阵。在各平台创建官方账号,通过精彩的舞蹈片段突出舞蹈的节奏感与艺术感染力,借助强大的算法推荐机制推送给潜在受众。此外,发布阐述钱棍舞的深度文章,设置“我与钱棍舞的故事”互动话题,增强粉丝粘性。社区化传承也是钱棍舞传播的重要方式,作为传承主阵地的土家族聚居社区可组织钱棍舞兴趣培训班,邀请当地资深非遗传承向社区青少年传授钱棍舞技艺,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在非土家族聚居社区安排专业人员现场指导居民体验钱棍舞的魅力。通过数字化传播与社区化传承双轨协同推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持续发展。
三、结语
巴人钱棍舞在探索现代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征程中已迈出坚实步伐。然而,非遗传承之路没有终点,唯有持续奋进,方能让巴人钱棍舞永久流传。本文通过溯源其与巴渝舞的深厚渊源,分析战斗语义视角的革新编创。针对性的提出以“白哆哆”IP和数字化传播与社区化传承双轨驱动两种方式激活巴人钱棍舞的时代活力,使其能够在新时代的文化浪潮中稳健前行,延续千年巴人文化血脉。
参考文献:
[1]胡益凡,王琛睎.巴渝舞起源及流变考论[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64-68,78.
[2]樊永强.川东土家族民间巴人钱棍舞的文化流变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29):179-181.
[3]金娟.湘西土家族舞蹈与《巴渝舞》“前歌后舞”的关系研究[J].艺术教育,2021(12):111-114.
[4]王建华,王雪宁.符号学视角下巴人白虎图腾的动漫化传播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1):63-65.
[5]张华英.互联网背景下重庆城口民族传统“非遗”文化——钱棍舞传承策略构建[J].体育科技,2022,43(02):51-53.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S20241064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