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7版:探索

山西省域内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北大学 刘秀芬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是指“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其主要功能是信息和象征功能”。山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景观。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语言景观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游客体验与文化认同。本文结合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探讨当前山西省域内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

一、山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多语种服务不均衡,外语译写质量参差不齐
  调研发现,山西历史文化名城语言景观多语种呈现以汉语为主导,其次为英语、日语、韩语,但外语译写存在显著问题。例如,景区标牌中误译(晋祠公园的伏龙山有“请勿攀爬No Chimbing”标识,“攀爬”一词的正确拼写应该为“Climbing”);漏译(晋祠公园的难老泉“泉水晶莹澄澈Spring is as clear as crystal ”其中“crystal”只体现了泉水的清澈);机器翻译痕迹明显,甚至出现“一词多译”现象(如晋祠景区中,“水镜台”被分别译为“Water Mirror Stage”和“Shuijing Platform”;平遥古城里,“南大街”被译为多个不同英文名称:South Street和South Avenue)。此外,外语服务语种覆盖不足,仅有约70%的景区标牌使用英语,其他小语种(如法语、俄语)覆盖率更低,难以满足国际游客需求。
  (二)标牌设计的视觉呈现与环境适配性失衡,缺乏统一规划
  调查显示,部分景区的语言标牌存在排版混乱、字体大小不一、颜色与环境不协调等问题。42%的受访者对现存标识系统美学设计表示不满,部分商户使用现代亚克力发光字牌,与古城整体风貌形成视觉冲突。标牌类型单一,动态模态(如AR导览、语音解说)应用不足,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信息传递效能受限。
  (三)方言与本土文化元素缺失。
  山西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景观中极少体现。方言应用率仅为8.7%,特色文化元素呈现碎片化,削弱了文化沉浸感。以晋商大院为例,现存导览系统缺乏票号暗语、镖局行话等特色语言要素。非遗元素应用多停留在纹样复制阶段,未实现文化内涵转化。
  (四)自上而下标牌主导,公众参与不足。
  根据标牌的主体性,语言标牌可以分为私人标牌和官方标牌两类,官方标牌即政府设立的具有官方性质的标牌,如路牌、街名、建筑名等。私人标牌即私人或者企业所设立的用于商业或信息介绍的标牌,如店名、广告牌、海报等。景区语言标牌中91%为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标牌,商户与居民自发的“自下而上”标牌仅占9%。前者多侧重信息功能,后者则因设计粗糙、语言混杂(如中英文混杂的商铺招牌)影响整体景观质量。

二、优化山西语言景观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标准化翻译体系,提升多语种服务质量
  参考《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联合高校外语专家与地方文化学者,制定统一的译写标准。例如,对“晋商”“悬塑”等文化专有名词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确保准确性。同时拓展小语种覆盖,针对不同的主要客源市场,增加日语、韩语、法语等语种标识,并在重点景区提供多语种导览手册与语音解说服务。在日韩游客集中区域试点增设方言注音标识。
  (二)加强多模态设计,实施场景化设计规范,推进语言景观统一规划
  制定《历史文化街区标识设计导则》,建立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在世界遗产地推广增强现实导览系统,将动态与静态模态结合,引入AR技术、二维码导览等动态模态,通过扫描二维码展示三维数据,增强互动性。推广根据景区风格定制标牌,如在历史文物景点采用仿古木质标牌,选用合适的字体,与建筑风格相协调。
  (三)融入方言与本土文化,创新文化表达范式
  开发方言数字语音库,在景区导览中增设方言语音导览选项与声纹互动装置。将晋剧唱腔元素转化为视觉符号,设计系列导视图标。推广“一景一诗”项目,将历代咏晋诗文融入标识系统。可以将历史文化名城地域非遗元素,如剪纸、皮影等融入标牌设计。
  (四)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推动多方协作,鼓励社区参与,推行“政府主导+专业机构+社区代表”的三方评审制度。引导商户与居民设计特色标牌,可以通过活动征集民间创意,打造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商铺招牌。定期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针对问题标牌及时整改。根据游客反馈优化标牌位置与语码排列。
  (五)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推动《山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增设语言景观专章。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对省域内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标识系统健康度评估。将标识维护纳入“文明景区”考核指标体系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语言景观升级。

三、结语

  语言景观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文化认同与国际形象塑造的窗口。山西作为历史文化大省,需从多语种服务、设计创新、文化融合、公众参与及法治保障等多维度入手,全面提升语言景观质量,形成可复制的“在地化语言景观山西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实践参考。最终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功能与审美统一的文化阐释系统,助力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课题《山西省域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语言景观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YY107)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3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27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