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前芳 林肯 吴经伟 叶嘉浩 张凯鑫 贾子仪 蔡镇铧
摘要:在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推动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终身教育理念
一、终身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目标与终身发展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存在明显的短期化倾向,未能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持续性特征。多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简单定位为“促进就业”或“培育初创项目”,忽视了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关键目标。这种目标偏差导致教育内容过度聚焦于短期见效的创业技能培训,而缺乏对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风险应对能力等素养的系统培养。从终身教育视角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未来二三十年的职业发展周期,而非仅解决毕业时的就业问题。教育目标的这种局限性,使得学生毕业后缺乏持续创新和适应变革的能力,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
(二)课程体系缺乏终身学习衔接机制
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阶段割裂问题,未能构建贯穿学生全生命周期的学习支持系统。从纵向维度看,课程设置往往局限于大学四年,缺乏面向毕业生的进阶课程和资源支持;从横向维度看,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于产业发展,未能建立与行业变革同步的动态调整机制。这种断裂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学生的终身学习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获得持续的能力提升机会。理想的终身教育框架下,创新创业课程应该形成“基础课程—专业深化—实践应用—持续提升”的完整链条,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学习资源的终身可及。当前这种碎片化的课程安排,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三)实践平台持续性支持不足
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存在“重孵化轻成长”的问题,实践平台的支持往往在学生毕业后即告中断。一些高校的创业孵化器仅提供在校期间的场地支持和基础服务,缺乏对毕业创业者的持续跟踪和深度赋能。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应该构建“在校孵化—毕业扶持—长期伴跑”的全周期支持体系,包括持续的导师指导、资源对接、融资服务等。现实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创业跟踪机制和长期合作网络,一些毕业生的创业项目往往陷入困境。这种实践支持的不可持续性,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评价机制忽视长期发展成效
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短视化倾向,过度关注在校期间的显性成果,而忽视毕业后的长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多集中于创业竞赛获奖数量、在校创业项目数量等短期可量化的指标,缺乏对毕业生5—10年后职业发展状况的追踪评估。这种评价导向无法真实反映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价值。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建立毕业生发展档案,重点考察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实际影响,包括持续创新能力、职业转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维度。
二、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创新创业教育亦应遵循这一理念,成为伴随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内容。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应注重更新教育理念,积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创新创业理念深度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高校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设阶梯式创新创业培训课程,通过“意识启蒙+系列培训+项目孵化+企业实践”的进阶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启蒙性、发展性、个性化需求,并不断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才能,鼓励学生将创新创业想法转化为现实中的产品和服务。
(二)完善课程设置
由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各有差别,因此,高校应建立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高校应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构建“基础—核心—延伸”的三级课程体系。基础课程针对各专业的特点,设置富有专业特色、行业特征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知识,以适应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核心课程聚焦于创新创业的核心技能与思维培养,涵盖商业计划书撰写、商业模式创新、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融资策略等关键内容;而延伸课程则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供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知识与实践机会,如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开展创新应用课程[1]。
(三)创新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创业模拟教学作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在终身教育理念引领下,高校应立足现有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创新,构建贯穿学生全学程乃至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支持与引导。这意味着高校不仅要革新教学理念、重构课程体系,还需升级教学方法,构建起“知识融合—实战演练—产业对接”螺旋递进式教学链条。
在日常理论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提出问题—解析案例—优化方案”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从自身专业知识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案例解决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从而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坚持“沙盘模拟+双导师制”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信息平台构建企业实战案例库,引入行业内的疑难问题,并进行动态更新。在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下,学生可在虚拟仿真孵化室内完成商业计划书演练,并可直接进入学校合作企业的“创新工场”内进行实践检验。在“创新工场”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企业的运营和项目开发中,与企业员工共同面对市场挑战,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仍面临一些挑战,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设置以及创新教学方法,高校能为学生打造一个全面且持续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更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撑,使其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变革的能力。高校应秉持终身教育理念,为培育兼具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宋强,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终身化:生涯周期与路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11):69-78.(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