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理论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

  

戴子峰 张港 吴思瀚 池羽凡 楼雅丽 朱思玮 钟荣鑫

  摘要:在当今时代,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发现,部分高校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旨在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创新创业指导者及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

  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是适应社会变革、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因此,深入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对于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
  (一)基础思维能力的深度培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点在于培养其分析问题、判断风险与决策优化的思维及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复杂现象中找出关键矛盾,例如在项目开发中区分真实需求与表面需求,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创业方向的准确性。风险判断能力则涉及对技术可行性、市场接受度及市场环境的综合评估,缺乏这一能力可能导致资源错配或项目夭折。而决策优化能力强调在多目标约束下寻找平衡点,如在成本控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建立动态适配机制,这对企业生存周期具有决定性作用。
  当前,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尚未给予足够重视。课程设置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思维训练,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标准答案,难以应对创业过程中高度不确定的开放式问题。教学评价体系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导致学生追求短期成果而忽视长远价值构建。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面对真实商业场景时,往往陷入“知道”与“做到”的割裂状态,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导致创新创业项目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资源协同能力的系统化提升
  整合资源是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的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可以提高创业成功率。大学生需具备跨领域知识融合能力,能够将技术、市场、管理等多维度要素有机连接起来。例如,要想实现某种新材料的商业化应用,不仅需要掌握其物理特性,还需理解生产成本、供应链布局及环保法规的复杂联动关系。同时,资源协调能力要求创业者精准识别不同发展阶段的优先级,在有限条件下实现人力、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最优配置。这种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从概念验证到规模扩张的转化效率。
  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首先,部分高校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学生难以建立起跨领域的全局视角。其次,部分高校的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脱节,模拟化训练无法还原真实商业生态的复杂性,致使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商业博弈时往往因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不知所措。最后,部分高校的现行评价机制忽视资源协同能力的考核,学生缺乏突破学科边界的动力,最终形成“懂技术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懂管理”的割裂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创新能力培育
  高校应当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技术+管理+人文”协同发展的能力培养框架。在课程设计中,可将人工智能、环境科学等前沿技术与商业运营、社会影响分析相结合;在工科专业开设绿色技术产业化课程,指导学生从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到市场推广进行全链条推演[1];通过真实问题驱动的实践项目,组织多专业学生联合攻关,训练其将专业技术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入系统仿真工具模拟新技术推广中的政策、市场、技术联动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复杂创新生态中的动态平衡。这些培养方式体现了跨学科知识整合的特征,使学生既能掌握核心技术原理,又能识别市场需求与社会价值,解决“技术落地难”的痛点。接受跨学科知识整合训练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周期可显著缩短。
  (二)动态实践平台与迭代适应能力培养
  要想培养大学生的迭代适应能力,高校可通过校企共建产业实验室,将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的真实技术难题转化为学生实践课题,推动理论知识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建立“原型设计—用户测试—方案优化”的短周期实训机制,要求学生短期内完成3轮产品迭代任务,培养其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感知能力与快速响应能力[2]。高校还可以搭建虚拟仿真平台,模拟供应链中断等复杂风险场景,让学生在应对危机的决策过程中锤炼抗压能力与资源重组技巧。这种“做中学”的实践模式可缩短学生对市场的适应周期,使其更快地融入并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价值引领的创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培育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在追求职业成功的同时,能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高校可在课程中嵌入社会影响评估工具,引导学生在技术开发前期完成隐私保护、环境代价等多项风险评估,比如,在设计人脸识别系统时必须同步提交数据安全方案,确保技术应用在符合伦理和法律规范的前提下推进。高校还可以设立“科技创新服务民生”专项课题,引导学生在老龄化、基层医疗等领域开展创业实践。例如,开发适老化智能家居时,需配套设计老年人数字培训课程,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开发,还是对老年人生活习惯和需求的深入理解与满足。这种培养路径可帮助学生提升思维水平,使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充分收集各项数据、得出严谨的结论,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跨学科知识整合、动态实践平台以及价值引领等多方面入手。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打破学科壁垒、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引入社会影响评估工具以及搭建虚拟仿真平台等措施,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多元且富有挑战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提升其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洁如.新时代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41):155-157.
  [2]刘优平,王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知识窗(教师版),2024,(12):49-51.(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3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27期

  • 第2025-03-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