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文化长廊

归心似箭

——读王永福散文

  出生在城市里的人,他们的籍贯是某省某县乃至某村,那是来自祖辈的传承信息,他们本人是没有实际体会的,他们的老家就是城市。与出生于乡村的人不同,他们自幼就在村庄与田野里成长,任性自在,无拘无束。等到离开村庄,来到城市,直至人到中年乃至垂垂老矣,乡村的形象和记忆永不磨灭。他们经常返回故乡,还要不断地回忆儿时的生活画面,于是乡村的老家就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所在,脚踏实地,丰厚朴实。
  一个人要对自己的故乡有多么热爱,才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写出一部长达四十万字的散文集,展示在世人面前?这是王永福散文集《回望》带给我的一个疑问。
  我们也经常读到描写故乡的文章,小时候的课文,名家的随笔,古人的咏怀,这些大都是经典,经得起时间的一再推敲。每一种描写故乡的文字,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感,读后令人挥之不去,无论写作者的文字功底或深或浅。读王永福的散文,不少篇章都有这样的感觉。
  在《温情守望》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记得母亲去世那一年过中秋节,我带上公司发的节日食品开上车高高兴兴准备回老家过年。一上高速,猛然想到母亲已经去世了,老院子里没人了,门早就锁上了。我成了个无家可归的人,顿时泪流满面,两个小时的路程一路哭着回去来到大哥家。”读到这样的文字,相信每个人都会从心底泛起酸涩的感觉,甚至流下眼泪。母亲,是我们生命中鲜活永恒的形象,也是文字中与故乡连结最紧密的意象。在每个人关于故乡的文章中,最少不了的话题就是母亲。
  围绕着父亲母亲,村庄变迁,儿时故事,家族群像,亲情悲欢,作者从各个角度展开了对故土的全方位追述。有过丰富的写作经历的人,可能会觉得王永福的这些文字稚嫩粗浅,缺乏特别传神的描述,这是因为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放在了生存和职场,对文字的痴执只限于少时的钟爱,中间地带出现了断层。等到中年中段,人生的体尝千回百转,又折返到文字之中,并定格在“回望”的层面,此时拣拾语花,难免生疏。
  据我所知,王永福写出这些散文作品,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行为。时光的流逝,记忆的敦促,让他有一种使命感,不把那些过往和来历记录下来,生命将变得空虚。于是,他把旺盛的精力一股脑儿都倾泻在对故土的抒写之中,不舍昼夜,遑论晨昏。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也许有以前的少量积累),他像一个耕耘的农夫,又如一尊逐日的夸父,竭尽全力追逐旧梦,终于一气呵成挥就了这些文字。用一个成语形容,他对故土的“回望”,可谓归心似箭。
  归去的是心,如箭矢一般刻不容缓。
  我还知道,王永福在写完这些作品之后,四处求证,以辨优劣;他甚至找到了早年就认识的乡贤、著名作家张石山先生为他作序;而在序言完成前后,正是这位“超级作家”(杨占平语)生命垂危之际……种种情节,穿插前后,悲欣交集,曲折难言。
  张石山先生在序言中切中肯綮地指出:“《回望》一书,对自己曾经的故乡生活,做了竭尽所能的追忆记录,其间体现出了作者对乡土文化的强烈认同。”“《回望》一书的写作本身,正是对诋毁、颠覆中华文明的倒行逆施的坚决抵制,属于捍卫我们传统文明的自觉性参与。”
  对于王永福而言,这样的评价足以让他怀揣珠玉而勇毅前行。
  我与王永福先生相识仅仅两年,虽然交道不是很多,但却倾盖如故,一如文字中的某种呼应。祝愿我的同年好友在人生与文学的双轨并行中天行方健,如愿以偿。

徐建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3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