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屈原公园服务所 王芙蓉
摘要: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事业单位党建政工工作对于加强政治引领、确保组织效能、服务高质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创新发展策略:注重理念创新,强调党建引领和业务深度融合;推进方法创新,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政工服务精准化;从深化机制创新入手,以健全制度体系推动工作规范化。
关键词:事业单位;党建政工工作;创新发展
当前党建和业务“两张皮”, 组织动员流于形式,服务响应落后的治理困境暴露出传统党建政工模式对复杂治理情景适配性的缺失。基于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双重背景,本文提出党建政工需要打破“工具性”取向,以党建引领力来重构业务融合规则、数字技术重构治理场景,以制度链耦合确保效能闭环,为治理范式由“经验驱动”转向“价值—系统—技术”协同驱动探索出了一条变革之路。
一、事业单位党建政工工作的重要性
(一)政治引领作用
通过持续实施“第一议题”制度和理论中心组的学习等政治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变为干部和职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标准,在思想上筑牢“两个确立”信仰根基,保证公共服务供给时刻同频共振党的政治路线;通过利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这些组织生活的载体,将党的政治立场细化为实际可执行的岗位职责和评估标准,从而使“国之大者”成为具体业务环境中的价值评判准则。
(二)组织保障功能
通过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协调机制(如党政联席会、重大问题前置研究制度),党建政工工作将党的领导权嵌入决策程序的核心节点,形成组织战略方向刚性约束,以保证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时刻与国家战略意图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在微观层面,通过“双培养”工程(将党员培养为业务骨干)和“党员责任区”制度,党建政工体系以“政治基因注入”的方式重塑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把党组织打造成知识共享、风险共担,显著减少跨部门协作沟通成本和信任损耗的“粘合剂”。
二、事业单位党建政工工作创新发展策略
(一)理念创新:强化党建引领
在理论层面上,这种创新需要突破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传统党建思维而走向“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融合的复合型治理逻辑。具体来讲,要把党的政治属性内化为事业单位战略决策“元规则”,从实践路径来看,需要用“党建+”思维对业务场景进行价值坐标系重构,如科研事业单位实施“党建+重大项目攻关”模式,在项目立项、技术攻坚和成果转化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要将党组织纳入其中,并通过成立如“党员技术顾问团”和“红色攻坚专班”等机构来实现这一目标,把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变为冲破“卡脖子”的技术创新势能。
(二)方法创新:数字化与精准化
事业单位党建政工工作方法创新正在发生着由“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由“粗放管理”到“精准治理”范式跃迁。这一变革的中心逻辑是通过数字技术嵌入性应用,突破传统党建政工时空壁垒和资源约束,建立“数据感知—智能分析—靶向施策”闭环治理体系。在技术赋能维度上,数字化工具给党建政工带来“全景式”治理视角:凭借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党员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组织生活参与度和群众诉求响应时效数据动态建模形成涵盖个人、支部和单位在内的多维度“党建数字画像”;如通过对党员在线学习平台行为轨迹分析,准确识别自身理论短板,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包。
(三)机制创新:完善制度保障
在制度设计层面,需要打破传统党建制度“条块分割”的尴尬局面,以“制度链”思维达到纵向贯通和横向协同的目的:在纵向维度,构建“中央政策—地方配套—单位细则”三级体系传导机制,保障党的建设总要求在事业单位操作规范中准确落地,进一步细化,覆盖“三重一大”决策、干部选拔任用、经费使用监管等多个场景,从而将制度执行从“原则性遵循”转变为“场景化适配”;横向维度,构建“党建制度—业务制度—监督制度”耦合网络,并通过成立“党建和业务联席审查委员会”对重大制度文件进行“政治性—合规性—效能性”三重评估。
三、结语
事业单位党建政工创新实质上就是治理逻辑上的一场范式革命。研究揭示:党建引领力能够内化为业务创新内生动能、数字技术能够赋能治理场景精准响应、制度耦合能够闭环管理效能转化。三者合力打造“政治势能一组织动能一发展效能”转化链,促进党建和业务由“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转变。
参考文献:
[1]夏星溪.事业单位党建政工工作实效的对策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11):0060-0063.
[2]李腾.增强事业单位党建政工工作实效的路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7):0138-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