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学亮,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阳刚男人,却用一张第一学历仅是初中的文凭和百十来斤的血肉之躯勇驾文学之舟,硬生生把舵闯入深蓝,在波涛汹涌的大潮中一次次冲入峰群,一次次掀起狂澜。
“凡人”是他的笔名,更是他的精神基调。他不仅是一名勤于职守的公路人,更是一名倔强的文学发烧友,他愣是赤条条下海,凭一己之力打造出潞城当地唯一的一个文学公众号——潞城凡人驿站。他不仅让自己这个“凡人”成为一个繁忙的文人,更要让潞城所有文学爱好者都成为“繁盛”的学人。
七零后的他在一个贫寒的农民世家汲取到最丰厚最地道的骨血营养,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就连拥有一本崭新的作文书都不得不成为一种奢望。然而,骨子里就喜好文字的他,硬是把一篇篇作文写成了未能公开发表的作文书。
路都是走出来的,谁说凡人就不能经营出不凡的人生?穷苦家庭长大的孩子最不缺的就是敢于向一切艰难困苦挑战的勇气与毅力。自2001年到潞城公路段参加工作以来,虽琐事缠身,但他却从未改变读书与练笔的习惯,无论是当初在路政大队工作期间义务为单位做宣传报道,还是二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记录自己平凡的生活与感悟,都为他写作能力的提升在默默赋能,成果不仅在日积月累的作品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单位同事、领导,乃至社会各界名流面前也得到一致认可。
金子的光芒岂是树荫与浮沉可以掩藏?2018年樊学亮“临危受命”被单位领导紧急调派到办公室担任文书,做宣传工作。面对从未接受过任何写作培训的他,起初有过迷茫,甚至胆怯,但骨子里生性不服输的他,硬是凭着拼命三郎的劲头在短时间内把单位的通讯报道从分局中下游排名给提升到了全局前三名。这看似简单的位置变化,其实是他在无数个晨昏用键盘敲出来的呀!时至今日,无论是全省交通系统的报刊、网站,还是各级政府官媒平台,樊学亮对潞城公路段的宣传工作连续多年在省、市、区里稳居前茅。
在长治公路分局的一次通讯员表彰会上,原长治日报社社长王占禹、长治著名作家刘重阳对“第一学历只是初中的他”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要觉得自己学历低,要知道学历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关键是要看在工作岗位上、在社会实践中做出过多少业绩。记住只要坚持梦想笔耕不辍,你终会发光发热的。”是的,领导的信任与前辈的鼓励,给樊学亮带来的是莫大的信心。自此在写作的道路上犹如“开挂”一般的他潜心钻研奋起直追,写作的形式也不再局限于通讯报道,散文诗歌、心得体会等文学类作品更是成为了他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
总有一束微光会照亮无名者的前行的路。2014年的深冬,潞城老街上飘着细雪。36岁的樊学亮攥着刚打印的散文稿,在当地报社门口徘徊了半小时,棉鞋在雪地里踩出凌乱的漩涡。编辑部的灯光透过玻璃映在他冻红的脸上,手中那篇《母亲的煤油灯》已被体温焐得发皱——这是他第七次投稿。三天后,他收到短信:“感谢支持,暂不采用。”手机屏幕的冷光里,他看见自己呼出的白气在出租屋的窗上结成了霜。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樊学亮突然在心里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梦:那就是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要为潞城所有像自己一样的“草根”文学爱好者搭建一个文学平台,从而让这些普通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
那夜,他翻出初中毕业时语文老师送的笔记本,扉页上褪色的钢笔字仍在跳动:“文学是弱者的武器,却是强者的脊梁。”窗外的风雪呼啸着,他忽然抓起笔,在空白页上重重写下:“我要造一艘船,承载所有搁浅的梦。”
他坚信,卑微者的史诗总是从跪着播种开始的。
2015年9月4日,潞城第一个服务于广大“草根”文学爱好者公众号——“潞城凡人驿站”创刊成立。当樊学亮颤抖着点击“潞城凡人驿站”的首次“发表”键盘时,电脑旁堆着的泡面桶以及为校对而困顿地蜷缩在旧沙发一角的妻子,都成为了他最凄美的陪衬。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曾记得“潞城凡人驿站”创刊之初,没有人脉、没有稿源,更没有阅读量。但樊学亮没有灰心气馁,每天工作之余在主动结交、主动“偶遇”潞城文学爱好者的同时,更是些许卑微地撵在人家屁股后面讨稿、约稿。而每每接过或是街头老者、或是文学“草根”那略显泛黄的稿纸时,他弯腰的幅度总会让人一惊——那近乎九十度的鞠躬里,藏着对所有写作者的真诚感恩。
是的,从草根中来到草根中去,他要让漫山遍野的草都到驿站来放香。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驿站公众号丰富多彩的内容、大气精湛的版面、常年更新的坚持,得到了越来越多潞城人的认可,同时也感动着这个“外乡人”的不懈付出。驿站目前就像一个文学蜂王,正吸引着全国的文学蜜蜂纷纷前来筑巢。
是光就会燃烧出有效的面积,尽管是凡人之微光亦可成为点燃时代的火炬。如今,无论是“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人间烟火,抑或是“引骚人乘兴,广赋诗章”的吟诗赋对,“驿站”文友那经年笔耕不辍的创作激情却是涵盖了“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博大胸襟以及“人情翻覆似波澜”的小我情怀。
十载光阴,三千多个日夜,樊学亮终于筑就了他的文学方舟。“感谢拒绝,让我懂得真正的文学不在云端,而在泥土开裂的纹路里”是樊学亮一路走来的“获奖”感言!
截至目前,“潞城凡人驿站”已然吸纳了包括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以及省、市、县等各级作家协会会员三十八人,与潞城区文联、作协举行联合采风近四十次,文学粉丝更是遍布全国各地。“驿站”壮大了,同时也迎来了更多成长的机会。2021年,潞城电视台《听见》栏目与“潞城凡人驿站”建立合作关系;2022年,潞城区《潞水》文学期刊开始从“潞城凡人驿站”大量选稿;2023年,“潞城凡人驿站”作品屡见《潞城新闻》报副刊;2024年至今,“潞城凡人驿站”广大文友作品开始在《山西工人报》《山西市场导报》等省级报刊崭露头角。
如今的“潞城凡人驿站”不仅成为了潞城文学领域一张响亮的名片,而且也是潞城籍在外人士通过“驿站”看家乡的一扇窗口,同时,更是成为了推动潞城本土文化、加快乡村振兴、讴歌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阵地。
夜雨敲窗,笔者搁笔时樊学亮又收到驿站新稿——某位监狱服刑人员写的《高墙上的月光》,在文末附言:“樊老师,等我的诗登了,能剪下报纸寄给女儿吗?她说爸爸的名字变成铅字,就不算坏人了……”
潞水河静静流淌,一艘载满星火的扁舟,正驶向更深远的蓝……
琚赚平 申何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