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陈贵春
摘要:当下,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堂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突破原有场地和时间条件的局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体育锻炼,学校应当积极开发“互联网+”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体育课堂中互动性不足、内容形式单一的困扰。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优势,探讨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供广东教师朋友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作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公共体育;创新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优势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为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线课程、视频示范及虚拟场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师生可跨时空共享优质教程及训练方案。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回放重点环节,即可把握动作要领和动作要素。网络社区则提供交流平台,让师生互相分享训练心得,使学生的集体学习氛围日益浓厚。教师的教学资源还可随时更新,助力课程与时俱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系统可基于学生的体能数据自动生成分析报告,明晰动作偏差及体能变化,并为教师提供精准建议。学生可据此调整训练方案,强化薄弱环节的训练。智能终端还可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姿势,并给予反馈和纠正,提升教学的时效性,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另外,还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创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做到以生为本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堂应当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公共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首先,高校要合理调整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应从单方面的动作考核逐步转向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和自主成长。教师可根据现有条件,借助运动手环或可穿戴式设备,动态采集学生的运动数据,精准了解每一位学生在跑步、投掷、跳跃等项目上的体能差异,并针对其中的技术薄弱环节展开专项训练。通过制定学生个性化的运动方案,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运动项目,促进学生训练目标的高效达成,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节奏。其次,体育教师要改变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运动的引导者,在公共体育课堂中发挥自身的辅助功能,可借助微课视频、在线互动以及新媒体平台等,及时回应学生所提出的困惑,帮助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运动技能。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纠正错误,提高运动技能。
(二)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不应停留于机械示范与重复练习,而是要将学生的体验置于中心。在此,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其一,可引入项目式学习,将复杂动作拆解为若干“微任务”。以篮球运球为例,教师将运球动作划分为“控球”“变向”“传接”三段,让学生分组制作动作演示短片,并在课堂上通过扫码观看他组的作品,现场讨论改进之处。每组展示后,学生可利用手机投票功能评选最佳示范动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展示与学生的反思融为一体;其二,可设计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教学可为课堂增添趣味。教师可借助线上平台发布“闯关挑战”,如“全场接力传球”与“定点投篮对抗”,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获得相应积分,并在平台排行榜上查看名次。积分可兑换课堂特权,比如队长角色或自主选择练习项目的机会。闯关模式可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反复练习动作要领,既维持了练习强度,又避免了课堂的枯燥和单调;其三,利用情景模拟拓宽学生学习的边界。以“户外拓展”项目为例,教师可在网络地图上设置校园定向点,让学生通过手机导航寻访,每到一处需完成热身动作或讲解运动项目的历史,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能,又激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将运动与任务结合,把课堂带出体育馆,让学生在实际的场景中体验和巩固所学技能;其四,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教师可预先录制高质量的示范微课,让学生课前在线学习并完成思考题,课堂时间则留给学生的实操练习和互评,并通过“小跑对比”“慢动作回放”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动作的误区,教师再做精确指导。如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可在课堂上向同伴示范,并邀请组内同学给出调整建议,形成生动的互动场景。
(三)依托信息技术,促进师生互动
信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首先,智能化监测平台为师生提供了即时反馈。学生佩戴心率带与加速度传感器后,运动数据通过蓝牙传输至云端,教师可在大屏端直观查看学生的心率变化曲线、运动轨迹与动作幅度,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例如,某位女同学在跳远练习中助跑节奏过快,系统曲线会清晰提示频繁起伏,教师即可现场示范,并配合慢动作回放帮助学生调整。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还要积极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以此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运动体验。例如,VR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比赛现场的空间氛围,感受运动员所承受的压力,了解对方的运动节奏。另外,AR技术能够辅助学生在运动时叠加“动作骨骼线图”,对照标准动作来检查自己的发力方向和关节角度。例如,在一次田径训练项目中,教师利用AR技术向学生展示正确的碰栏动作线稿,并带领学生分析出现“碰栏”失误现象的原因,为学生设定适合的运动方案,提升运动的效率。
移动应用和线上社群能进一步拓宽师生互动的边界。教师可利用班级群发布训练任务,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运动视频上传到平台,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互评。教师应委派学生轮流作为社群管理小助手,并根据作品的点赞数来完成每周优秀作品的推荐,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大数据分析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当平台汇总全班同学的训练数据后,可生成体能报告与技术薄弱环节分析,教师据此再次优化教学内容。若报告显示大部分学生在仰卧起坐测试中腰背承受力不足,教师可安排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模块,并在下次测试时通过数据对比检验成效。数据驱动让课程设计更加精准,互动更具针对性。
三、结语
“互联网+”为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能极大地提升课堂的活力与质量,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不断自我超越。面向未来,高校应持续迭代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应用,让技术赋能始终围绕“以生为本”的初心,构建更加开放、灵动的体育课堂,助力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文霞,付玉坤.“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网络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04):8-12.
[2]赵宁霞.“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对分课堂”的民办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1):153-156.
[3]谭丹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翻转课堂模式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7):96-98.
[4]李睿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研究[J].体育风尚,2019,(01):143.
[5]钱芊.“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04):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