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7版:探索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建设的“破局”之道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甄景秋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其数字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而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无疑是这场变革中的关键一环。但目前高职教师在数字胜任力建设环节上,还面临着诸多难题。怎样探寻出有效的“破局”策略,已成为当下亟待攻克的课题。
  一、困境剖析: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建设的现实挑战
  (一)数字化意识与行动存在割裂
  多数高职教师虽已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但主动接受新数字技术的积极性欠佳。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和习惯的桎梏,认为数字技术过于繁杂,难以掌握,甚至忧虑技术会冲击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这种意识与行动的脱节,使得教师难以将数字技术切实融入教学实践。比如,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旧过度依赖传统纸质教材和演示文稿,对数字化教学工具的运用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交融。
  (二)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掌握浅层化
  部分高职教师虽具备一定的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但存在“只知表象,不明本质”的问题。教师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大多局限于操作层面,对技术原理和深层应用缺乏把握,致使教师在面对复杂教学场景时,难以灵活运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也无法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创新性调整。如一些教师在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评估教学效果时,可能仅可完成基础数据统计,却难以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成因,影响教学改进的精准性。
  (三)数字社会责任落实困难
  数字社会责任涵盖技术、伦理、法律等多领域,多学科交叉属性加大了实践难度。一些高职教师对数字社会责任认知不足,难以将其有效融入数字化教学实践。日常教学中,教师可能忽略对学生数字伦理与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致使学生在运用数字技术时面临隐私泄露、遭遇网络诈骗等风险。更应注意的是,部分学校在数字资源监管与审查机制上存在漏洞,也增加了教师数字应用的潜在风险。
  二、破局之道:多维策略推动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建设
  (一)构建分层培训体系,夯实数字基础
  构建分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是提升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关键举措。初级课程应针对信息化教学知之甚少的教师,着重讲解基础的数字工具与技术,如办公软件、在线教学平台的入门操作等,培养教师的数字基础素养;中级课程可面向有一定信息素养,且期望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课程包括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高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助力教师形成数字应用素养。高级课程则应着重于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与创新,如借助大数据分析改进教学方式、运用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教学等,培养教师的数字发展素养。
  在培训模式上,应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对于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教学工具使用这类实操性突出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适宜开展线下面对面培训,方便教师亲身实践。而对于数字伦理、教育大数据分析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可通过远程研修的方式,选择优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线上学习。
  (二)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能力
  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构建深度合作模式,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教学、实训基地搭建以及项目合作。企业专家实践经验足、行业知识多,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上拥有独到的见解。学校可请他们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科专业规划、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过程监督和教学效果评估等工作。以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为例,学校可邀请企业软件开发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将企业实际项目案例融入课堂,使师生都能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数字技术。
  同时,还应借助数字工具和技术搭建数字化实践平台,如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化创新实验室等,为教师提供先进的数字化工具、应用和资源。在虚拟仿真实验室中,教师可开展高风险、高成本的实训项目教学,如化工专业的危化品操作实训、机械专业的复杂设备装配实训,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学生也可在安全环境中反复练习,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三)搭建多元平台,促进交流与共享
  整合政府主管部门、龙头企业、行业组织等资源,构建多样化平台以推动教师数字胜任力提高。一方面,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定期邀约“云专家”在社群开展讲座,传递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先进数字化理念,如人机协同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等。同时,平台应增设互动板块,使教师能交流教学实践难题,向优秀教师取经,学习备课、与学生沟通以及教学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构建数字化职业指导与协作平台,整合各类在线工具与信息资源,助力教师更高效地开展职业指导。教师借此平台可掌握行业动态与需求,为学生提供精准的职业规划建议,还能分享职业指导经验,共同提升职业指导水平。
  三、结语
  数字化转型中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建设任重道远。多维度举措破解困境后,未来教师定可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升质量效率,育出适配数字化时代的人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也将借此推动理念、模式与体制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绽放新光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