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固安县第六中学 赵志朋 翟畅 安静文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力量。本文以固安县乡村教师为例,设计调查问卷,分析影响乡村教师职业困境与社会支持的因素,结合固安县乡村教师实际现状,进行策略优化建议,并针对实际情况给予实践路径示例。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力量。尽管国家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但“城满、乡弱、村空”的困境依然存在。
乡村教师普遍面临薪资低、福利不足的问题,且工作负荷远超城市教师。乡村教师职业晋升渠道狭窄,培训机会匮乏。此外,结构性缺编导致教师承担多学科教学,专业成长受限。因此,乡村教师有福利待遇、晋升机会、工作任务繁忙等困境。
现有政策如“乡村教师津贴”“职称评审倾斜”缓解了待遇问题,但落实效果因地区差异显著。全国政协委员兰臻建议设立“乡村教育振兴专项基金”,将生活补助纳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并优化评价体系以增强职业吸引力。因此,社会在对乡村教师支持政策上,虽有落实,但是实施方面略有差异,社会对于乡村教师支持方面还欠缺。
乡村教师在角色多重化、晋升机会、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有较大的困境;在面对社会的政策情况下,社会对教师支持待遇、付出成本、支持地位、认知较低。因此,本文针对固安县乡村教师职业困境现状,给出策略优化建议,并进行实践路径示例。
一、固安县乡村教师职业困境及社会支持策略调查问卷
本文以固安县乡村教师为例,设计调查问卷。
(一)您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多选)
□学生管理难度大□教学任务超负荷□职称晋升压力□薪资待遇低
(二)您认为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多选)
□付出成本大□晋升渠道狭窄□缺乏政策倾斜□工作负担过重
(三)您是否感受到政府对乡村教师的政策支持
□非常明显□有一定支持□一般□较少□完全无感
(四)您认为社会哪些支持策略有效改善乡村教师困境
—□提高薪资及偏远地区补贴
—□加大对教师待遇的投入
—□简化行政流程,减少非教学任务
—□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
—□减少舆论对教师赋予的压力
二、固安县乡村教师职业困境的现状分析-调查结果
工作压力来源中,薪资待遇低(78%教师选择):与研究中“福利待遇”一致,凸显经济保障的迫切性;教学任务超负荷(约65%教师选择):印证“角色多重化”困境,需重点关注非教学任务减负。
职业发展障碍中,晋升渠道狭窄(如82%选择)与研究中“晋升机会”形成呼应,需强化职称评聘倾斜政策;工作负担过重(60%选择)反映“多学科教学+行政兼职”的复合压力,需优化岗位分工。
政策支持感知中,有一定支持:45%(认可国家政策方向,但地方执行不足);一般:32%(政策落地存在滞后性);较少:15%(补助未按时发放、培训覆盖率低);完全无感:8%(偏远教学点教师反馈“政策未触达”)。
有效支持策略中,提高薪资及偏远补贴89%(经济保障仍是核心诉求);提高社会地位75%(需通过荣誉制度与社会宣传增强认同感);减少非教学任务60%(亟需行政减负政策落地)。
三、策略优化建议
(一)针对性解决经济与工作负担问题
动态调整补贴标准:根据问卷中“薪资待遇低”高占比,可以参考周边北京“差异化补助”模式,按学校偏远程度分级补贴。针对“教学任务超负荷”,减少教师的非教学任务,严格落实并起到监督作用。
(二)职称改革
乡村教师“晋升渠道狭窄”为职业发展主要障碍,例如:教龄满30年可直接认定高级职称;教龄满15年可以直接认定中级职称等,并在多渠道增加乡村教师晋升方式。
(三)增强政策感知与社会认同
政策执行透明化:对“政策支持感知模糊”问题,建立补助发放公示平台,定期推送政策解读至教师个人(如政务APP)。
四、固安县实践路径示例
(一)短期行动(3-5年内完成)
建立全县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全覆盖,保证乡村教师的住宿问题,资金保障来源可为:县财政拨款60%+省级教育专项资金30%+社会捐赠10%(如本地房企捐赠建材)。
试点“弹性上下班制”,允许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灵活调整坐班时间。时间弹性:上午8:00-10:00到校,下午4:00后可离校(需保障每日核心教学时段在岗)。考核:以周为单位累计工作量,通过“教学日志+学生反馈”双重评估。
(二)中长期机制(长期进行)
与廊坊师范学院合作开设“乡村全科教师定向班”,签订服务期协议,解决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
建立“政府+企业+校友会”多元资助网络,设立“固安乡村教育基金”,用于教师医疗补贴与子女就学支持。
基金项目:2025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5084)(课题组成员:翟畅安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