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又至端午。我想起那一直藏在心间的与屈原有关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考之后,我们被录取到晋南一所师范学校。当时,城市里的建筑和繁华,学校里师生的新气象,图书馆里的丰富多彩,让一群怀揣梦想从农村来到地级城市的少年们,感觉到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文选与写作”课上,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以记叙文的体裁,描写一个熟悉的风景或名胜。家乡的田园风光倒是写过几次,自我感觉再写已没有新意,附近的名胜景点,仅仅只是道听途说,我一时不知如何下笔。正在迷茫徘徊的时候,一本塑造屈原伟大形象的书给了我灵感——这就是课余时间我正在深入阅读,从图书馆借阅的郭沫若创作的《屈原》。
剧作有情有景,诗意盎然;暮春时节,屈原曾在橘园里漫步,橘子的清香,让他突发灵感,即兴创作《橘颂》。作者以洋溢着激情浪漫的笔触,描写烟波浩渺的汨罗江,绮丽高古的行吟地,描写屈原热爱祖国、人民,愿意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奔涌在他胸腔里的感情,悲壮激越、深沉坚定。屈原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崇高理想、誓为光明和自由而战的不屈的形象,屈原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汨罗江的波浪,濡染着少年的情怀和梦想。是屈原的伟大形象给了我灵感,是郭沫若的文笔给了我灵思,于是我以“梦游屈原故里”为主线,穿越千年时光,乘着明月之夜的清风,来到烟波浩渺的汨罗江,来到风光旖旎,竹林掩映中的屈子祠,来到令人依恋的屈原行吟地。展开自己的想象,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对屈原和他的伟大精神深深的眷恋和敬慕。为了完成作文,我还独自走出古老的城门,来到奔腾不息汾河边,想象和体会屈子在汨罗江畔的行吟......
《梦游屈原故里》的作文交给老师批改之后,赵老师的点评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传阅中我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创作的秘密。一时间,屈原的事迹走进更多同学心间,屈原的精神使更多的心灵得到感染。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是中国的诗魂、国魂,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的隆重纪念。世界上鲜有一位诗人拥有如此隆重的节日,历经2000多年还能受到海内外如此隆重的祭奠,也鲜有一位诗人形成了对后世影响如此深远的精神与文化,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激励着一批批仁人志士。正因此,端午节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节日,包含了极为深刻的中国文明原理与智慧。一代代中华儿女从端午节,领会了屈原精神的滋养。
弹指一挥间,数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意气风发,或许化作今天的随波逐流,但是我们的心中,没有泯灭那最初的向往和引领。“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诗人如日月星辰,照亮了千年文脉,他的高洁气节,早已熔铸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汾河侧畔,看波光粼粼,听风吟浪涌。或许屈原从未真正“沉没”——他是化作了江畔的兰草,岁岁生发;是凝成了夜空中的星辰,亘古闪耀;是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长河,永远奔腾在中华大地的血管里。当我们在端午的粽香中重读他的故事,在人生的渡口叩问初心时,便是与他的忠魂进行着跨越千年时光的对话。这,或许就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迪。
刘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