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汾阳市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个身影穿梭于农贸市场、商超店铺、社区、校园之间。他是商户口中“点子多、肯帮忙”的暖心所长,是消费者心中“能维权、敢亮剑”的执法先锋,更是同事眼中“闲不住、冲在前”的拼命三郎。
从扎根基层二十余年的“老监管”到守护一方消费安全的“多面手”,他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诠释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民生守护篇章。他就是汾阳市市场监管局西河所所长王建军。
普法先锋: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普法不是照本宣科,得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王建军常说,消费维权的第一道防线,在于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2022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的开学季格外热闹,王建军带着团队走进校园,给500余名师生和食品从业人员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他没有照读法律条文,而是从学生们常遇到的“低价促销陷阱”“外卖卫生隐患”说起,结合校园周边商铺的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点。讲到激动处,他举起随身携带的“明厨亮灶”照片对比图:“大家看,这家食堂以前后厨油污满地,现在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改造,操作间全程可视,这就是依法监管带来的改变。”
在农贸市场,他创新设立“流动普法站”,将摊位变成普法课堂。他带领团队累计发放2000余份普法手册,举办48场针对老年人、学生的防诈骗讲座,让“遇事找法、维权用法”成为群众的自觉选择。
调解能手:在矛盾漩涡中架起和谐桥梁
城区市场监管所是投诉举报的“漩涡中心”,王建军每年要处理上万起来自12315、12345的投诉,其中不乏棘手的群体性纠纷。2024年初,某新能源汽车销售商因电池押金问题引发10名消费者集体投诉,双方僵持两个月未果。接到案件当天,王建军放弃周末休息,一头扎进销售门店。经过三轮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当第一位消费者拿到首期退款时,特意送来一面写着“调解为民温暖人心”的锦旗。
在长期实践中,王建军总结出“三步调解法”:一听诉求明原委,二查证据定责任,三释法律促和解。这套方法的核心是“共情”与“专业”的结合。一次,一位老人在药店购买了上千元的“保健药品”,回家后被子女发现是普通食品。老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诉,不久后王建军带着执法记录仪上门,耐心倾听老人的委屈,随后向药店负责人出示《广告法》相关条款,最终药店全额退款。老人感动地说:“没想到一个电话,所长就亲自上门,比亲儿子还贴心。”
为了破解农村和社区维权难问题,他在辖区设立15个“调解联络点”,聘请退休干部、社区工作者担任义务调解员。他常说:“群众的事没有小事,哪怕是几元钱的纠纷,也要当成大事来办。”2024年,他带领团队调解纠纷2000余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2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连续三年保持95%以上。
护航使者:在监管与服务中书写担当
“监管不是冷冰冰的处罚,而是帮助企业走得更稳、更远。”王建军始终坚信,优化营商环境既要“严管”,更要“厚爱”。2022年,太和桥辖区北关村正街修路,79户商户因无法正常经营陷入困境。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动联系保险公司,带着《山西省个体工商户保险项目方案》逐户走访,帮助商户收集资料、协调勘查。最终,79户商户获得79万元的“惠商保”赔付。
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高危行业,他推出“上门指导服务包”,带着执法人员定期“问诊”企业。某小餐饮店因后厨布局不合理被投诉,店主急得团团转。王建军带着卷尺上门,趴在地上手绘改造图纸,从洗碗池的位置到消毒柜的摆放,一 一标注清楚。一周后,小店变身“明厨亮灶示范店”。
从普法宣传的“播种者”到纠纷调解的“润滑剂”,再到企业发展的“护航员”,王建军在多重角色中切换自如,不变的是对“守护民生”的赤子之心。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凌晨接到消费者求助电话是常事;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商户的困难,连哪家老人行动不便需要上门服务都一清二楚;他的制服口袋里总装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单行本,随时准备为群众答疑解惑。
今天,王建军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 (郝薇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