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于“社长东湖”视频号中聆听王进先生讲述“中国抗日第一县山西武乡”,我在书桌前心潮难抑,屏幕中王进先生讲演的神采与激昂的声音,竟使我这个素日沉静的武乡人,胸中如沸水翻腾,眼眶亦为之湿润。身为武乡人,当那“第一县”的名号自先生口中郑重道出时,一种沉甸甸的骄傲,竟如久埋心底的种子被骤然浇灌,在血脉里破土抽枝、簌簌生长。
“中国抗日第一县”,岂是虚名?王进先生以史料为凿,以洞见为锤,凿开了尘封岁月,也凿开了我心中那扇对故土认知的旧门。那八年的抗战里,八路军总部在武乡驻扎长达五百余天,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将帅的身影曾日夜穿行于王家峪、砖壁村的山坳之间,将这座太行腹地的武乡县点化为整个华北抗战的神经中枢。武乡人民的鲜血更浸透烽火硝烟,当时全县仅十四万人口,竟有九万余人参军参战,“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两万余名英魂长眠于战火之中;更有难以计数的公粮和物资从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源源不断输往前线。八路军南下时,武乡贡献了五千干部一万兵!“武乡不愧是个‘出兵、出粮、出干部’的模范县!”刀光剑影铸就的“第一”,是武乡以血肉之躯在民族危亡的悬崖边筑起的铜墙铁壁。
凝视着屏幕中王进先生那严谨而深沉的面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作为关注先生多年的微信好友,他那些于灯下笔耕不辍、字字如珠玉的文章,早已成为我案头常伴的明灯。先生讲学,从不曾以浮华辞藻喧哗取众,而是如一位沉静的匠人,俯身于史料断简的矿脉之中,将历史的碎片精心擦拭,使其重新焕发灼灼光芒。他谈及武乡时眼中流露的挚诚与执着,每每令我忆起少年时触摸朱德手植红星杨的敬畏——皆是岁月与心血无声的印记。先生以数十年不渝的深情,默默擦拭着山西历史天空中的蒙尘星辰,使“表里山河”的山西不再被湮没于岁月的荒烟蔓草,而重新熠熠生辉于民族的记忆长河。
讲座终了,那“第一县”的分量已沉甸甸地落在我心上。武乡的“第一”,不惟是历史烟云中的一道刻度,更是流淌于今日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坐标——它铭刻着这片土地在危难之际所曾抵达的坚韧高度与奉献深度。这高度与深度,正是由无数砖壁村头那堵斑驳而倔强的石墙、关家垴阵地上至今嵌着弹痕的黄土所层层垒砌而成。它们无声矗立,为后人丈量出民族精神的刻度。
走出历史烟云,王进先生孜孜不倦的身影仿佛在我眼前幻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守护者”。他以笔墨为石,以言说为砖,在时光的河道上,日复一日搭建着通往民族记忆深处的桥梁。这赓续何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武乡精神”?历史并非仅仅凝固在纪念碑冰冷的石纹里,它需要我们以敬畏与热忱时时拂拭,方能在时代的劲风中持续传递温度与光芒。
当王进先生的声音在空气中消散,我胸中却涌动着一股更为清晰而浩荡的力量:历史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过往的壮烈,更仰赖后来者能真正承接其魂魄。华夏、山西、武乡,这片土地所曾达到的灵魂高度,该当由我们这些后来者以敬惜之心去丈量、铭记并奋力趋近——华夏文明、山西文明、武乡荣光,终将经由每个人的理解、传承与践履,化为照亮民族前路的永恒星火,在灵魂深处永恒不灭。
申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