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3版:观点

通识教育选修课线下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中北大学 刘秀芬

  摘要:针对当前通识选修课评价体系存在的目标模糊、内容片面、功能缺失等问题,本研究提出构建科学评价机制。遵循全面性、客观性等原则,设计覆盖教学全要素的七维框架。强调多元主体协同、综合方法应用、课程分层优化,通过循环迭代运行,驱动精准改进与价值彰显,助力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全面人才培养。
  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随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新工科”建设强调工程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构建科学有效的线下通识选修课评价机制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现有评价体系的核心问题
  (一)体系缺位与目标模糊。当前缺乏专门针对通识教育特性的科学、系统评价体系。评价目标不清晰,常套用专业课程评价模板,未能体现通识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核心诉求,如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视野、人文情怀等。
  (二)内容片面与指标失当。评价内容集中于教学基础环节(如教师授课),忽视了对课程目标适切性、内容通识性、能力培养实效性(分析解决问题、价值观塑造等)的深度考察。现有指标缺乏广泛认可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功能缺失与效果不彰。不完善的评价体系难以发挥导向、诊断、反馈功能,无法有效驱动教学改进,是导致通识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
  构建评价体系需遵循四大原则:全面性(覆盖教学全要素)、客观性(指标科学、数据可靠)、可操作性(流程清晰、易于实施)、导向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核心评价维度与指标设计包括:
  (一)教学目标评价。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可衡量;是否契合学校通识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否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评价。内容是否丰富、前沿、具有通识价值;能否有效支撑教学目标;是否体现跨学科融合;是否覆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核心领域。
  (三)教学方法评价。是否采用多元化方法(讲座、研讨、案例、实践等)激发主动性;是否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与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评价。师资力量(跨学科背景、教学热忱)、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是否充足、优质且有效利用。
  (五)教学过程评价。教师是否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度与互动质量如何;课堂氛围是否利于主动学习。
  (六)教学效果评价。学习成效:学生对核心内容的理解、关键能力的提升(可通过表现性任务、作品分析、反思报告等评估);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学习兴趣激发、人文素养提升等;考核与反馈:考核方式(笔试、口试、项目、报告等组合)是否科学有效反映通识目标达成。反馈是否及时用于教学改进。
  (七)长期追踪。尝试建立校友跟踪机制,评估课程对学生长远发展的潜在影响。
  三、多元化评价的实施路径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是评价核心主体,进行满意度评价、学习成效自评/互评,聚焦能力提升与体验;教师采取自评与同行评议,侧重目标设计、内容组织、方法运用;管理者/专家对课程设置、大纲、资源进行准入评审与周期性评估,担任“把关人”;第三方/校友提供更客观的长期效果视角。
  (二)评价方法综合化。实施定量评价,采用标准化问卷(满意度、参与度)、成绩分析、出勤数据等;质性评价,如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课堂观察、教学档案分析(教案、学生作业、反思)等;表现性评价,设计真实情境任务,如辩论、项目设计、研究报告等,制定详细评分细则,直接评估学生能力应用;综合评价:融合定量与质性方法,形成全面画像。
  (三)课程体系分层与优化。层级建设,建立“通选课”(基础库)与“核心课”(精品库)两级体系,实施准入与动态淘汰机制;聚焦“金课”,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两性一度)为标准,重点建设核心通识课程,打造经典(如深度阅读)与融合性课程(如蕴含通识精神的专业基础课);强化评审,严格新课申报与现有课评估,将“通识适切度”作为核心标准。
  四、评价体系的运行与价值实现
  (一)目标引领。
评价全过程紧扣学校特色的通识教育目标,贯穿课程申报、过程监控、效果评估各环节。
  (二)循环迭代。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收集数据→分析报告→反馈改进。评价是持续的质量提升过程。
  (三)结果运用。诊断问题,精准定位课程在目标、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短板;决策支持,为课程优化、资源分配、教师发展提供依据(如淘汰水课、支持金课、针对性培训);促进发展,反馈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推动管理部门完善制度;彰显价值,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向校内外部展示通识教育的成效与独特贡献。
  五、结语
  构建科学、多元、动态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线下评价机制,是突破当前困境、提升育人实效的必由之路。它要求从通识教育本质出发,设计差异化指标,融合多元主体视角,运用综合方法,并将评价结果切实用于课程与教学的持续改进。唯有如此,评价才能真正发挥“指挥棒”作用,保障通识教育从理念到实践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通识教育选修课线下课程评价机制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20220634)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5期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4-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