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4版:视野

思政视阈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黄剑

  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原本被视为“强身健体”的实践课堂,近年却因思政育人要求而迎来新使命:既要锤炼体魄,也要塑造价值观。课堂上跑道的韧劲、球场的协作、比赛的规则意识,都是青年学生理解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的生动素材。如何把握体育运动自带的情境优势,把爱国、集体、规则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过程,已成为高校教师不容回避的课题。本文探讨思政视阈下公共体育课应如何重新定位目标、重构内容与优化评价,为后续的实践提供思路。
  关键词:思政教育;公共体育;体育教学
  一、思政视阈下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改革意义
  (一)能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观念转变的最终指向是让体育课堂成为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与公共意识的起点,而非体能测试的临时驿站。传统的公共体育课程往往用分项技术教学衡量课堂成效,忽视了运动背后蕴藏的价值引导功能。在当今思政视阈下,体育课的核心不再是“跑多快”“跳多高”,而是让学生在身体体验中领悟竞争规则、团队协作与自我超越的精神内涵。教师能突破“技术至上”的思维,将课程目标从单纯的技能掌握拓展为“健康素养+价值认同”的双轨并行,即一方面能通过科学训练提升学生体质指标,另一方面能借助运动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公平、公正与集体荣誉。课程评价亦应从一次性考试转向过程性观察,关注学生在坚持训练、尊重裁判、互帮互助等行为中的价值选择。
  (二)能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思政内容要真正“入脑入心”,离不开贴合运动特点的教学方法。首先,能用情境化设计取代单调示范。教师可把篮球对抗环节设置为“角色任务”,让篮球队队长自行制定战术、分配岗位,在决策与执行中体现责任担当;其次,能将反思式讨论融入课后。比赛结束后,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回溯关键回合,讨论“我为什么要遵守犯规判罚”“团队目标如何大于个人表现”等,能把运动体验转化为价值表达;再次,可用多维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除了学生的体能数据外,还加入了学生的合作态度、规则意识与安全守纪的评分维度,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并行,形成价值判断的内循环,让体育动作背后的价值逻辑可视化、可体验、可反思,使思政教育在汗水与心跳中自然流动。
  二、思政视阈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践行“德智体”一体化发展理念
  要让公共体育真正融入立德树人的整体格局,首先要厘清“德智体”在课堂上的具体落点。教师可将课程设计先列出三张对照表:一张是运动项目对应的身体素养指标,一张是项目内含的价值元素,第三张则是把二者与专业学习或未来职业能力勾连。以足球选项课为例,教师应将速度、耐力对应体测指标,将协作与规则意识对应价值元素,通过战术沟通锻炼学生的跨学科协同能力。教师只有同时照顾好这“三张表”,才能避免“德育跑偏、智育空转、体育单打”的老问题。具体落实时,可在学期初期用工作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写下体能目标和品格目标,期末再用“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三维方式检验。这样一来,跑道上的汗水、团队里的冲突解决、课堂外的自主训练,都被纳入统一的成长账本,形成从身体到价值再到能力的闭环,真正践行“德智体”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二)整合“思政+体育”教学资源
  资源的整合不是把思政元素硬塞进体育教材里,而是对原有资料做一次“重新归档”。校内资源可将校史馆的老照片、校队夺冠纪录片与体育课视频打包上传云端,按“历史记忆———榜样力量———技术示范”三轨分类,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浏览。校外资源更可借助学校开放平台,比如,让学生看一次奥运转播并完成赛后的价值讨论,把国际竞技场的爱国情感与本校训练场的日常努力串联起来。教师团队可在备课平台共享“思政关键词库”,比如公平、公德、自律,每周选择关键词与运动项目做匹配,减少重复备课,提高备课的指向性,并将多渠道、多格式的素材被重新排列,让学生在点开链接、走进场馆或观看比赛时,自然会把个人体验和时代叙事联结起来。
  (三)创新“思政+体育”教学方法
  要想在体育课堂上真正把价值讨论和运动训练捏合在一起,离不开“先体验、后提问、再反思”的连续设计。例如在羽毛球单元中,教师可从最细碎的比赛环节入手:先让学生在网前当裁判,朗读并演示记分与发球顺序的细节,借此提醒学生“规则”不仅是文字,更是行动的底线;随后进入实战。双方若对边界球判定有异议,必须在场上自行沟通、达成共识后方可继续比赛。此时教师并不立即介入,而是记录协商过程中的措辞与肢体语言,留待课后播放。讨论环节以“如果引入电子鹰眼,你的挑战次数要如何分配”为切入口,让学要权衡胜负利益与公平诉求,自动把技术手段与价值判断绑在一起。与此同时,在跑步单元引入手机加速度计和配速app,让学生记录同一公里段里的团队步幅同步率与个人心率变化,课后把图表投射到大屏,比对“团队配合高———配速更稳———心率更低”的因果链。教师在旁只抛出一句“跑得快≠跑得好,怎么定义取决于你们对团队价值的理解”的话,就能让体能数据成为价值辩论的证据源,促使学生意识到技术记录不仅服务于成绩,也能反照集体责任与自我约束。由此,思政元素与运动目标像齿轮般咬合,同步带动学生的身体训练与价值成长。
  (四)组织“思政+体育”竞赛活动
  将思政融进赛事,也是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其关键在于把“赢”与“义”放在同一评分表里。例如,校篮球联赛可采用“双赛道”计分:比赛成绩占总分六成,赛场志愿服务占四成。每支球队赛前都要通过抽签选择一次服务任务,即布置场地、记录技术统计或赛后垃圾清理,任务量与比赛同样计时。比赛结束后,当即在校园网公示竞技成绩与服务积分。若胜队因服务迟到或敷衍则扣分,排名可能瞬间被逆转。为了不让辛苦训练付诸东流,各球队在战术会议里必须同步规划服务流程:谁负责搬运器材、谁负责赛后巡视座椅,每个环节都要配有“值日表”和时间节点。比赛当天,替补球员可在场边当场务,主力下场马上加入志愿队列,场边的观众能直观看到球员在赛后弯腰捡垃圾的场景。终场哨声落下,双方队长互换评分表,写下对方服务表现的一句评语,再交由裁判组存档。在颁奖环节,电子大屏同时滚动竞技排名和服务榜单,全校师生对比两列数据,直观感受“冠军”与“榜样”的双重含义。让学生在策划、执行与互评中体会到:团队荣誉不只靠得分板,更靠对公共事务的认真负责。久而久之,“赢球之前先做好人”的信念就会在学生的心里扎根,体育竞赛也真正成为培育学生优秀品德的实景课堂。
  三、结语
  公共体育若想焕发思政生机,关键不在于口号,而在于课堂节奏、训练细节与评价机制的深度协同。当体能测试表、价值反思单和服务积分榜被摆在同一张桌子上,学生们自然会意识到:身体力量、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原本就是同一道题的不同解法。这份整合带来的自我认知,将随着每一次心跳和每一次助攻沉入学生的肌肉记忆,也在未来更大的公共场域里长久发声。
  参考文献:
  [1]刘林.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讨——以广西高校为例[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4,5(01):152-154.
  [2]宿元,黄文健,秦伟,等.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23):139-142+147.
  [3]丁海洋,钱芳斌,李洁,等.“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11):91-94.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5期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4-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