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俊虎1 郭秋林2 李辉3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引和号召下,各地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致力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在各种地形地貌中,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施工难度低且见效快,因此成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理想之地。然而,当前平原地区乡村振兴样板打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的方面。例如,农业科技水平尚有提升空间、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需要更好地寻求平衡,以及乡村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等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与平原特色乡村振兴样板的有机结合,并提出四点建议。
一、发展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农业,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平原地区,要利用其地势平坦、易于施工的优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兴建水利设施、铺设高压电线和宽带网络、建设5G基站等,为农业智能化生产提供硬件支持。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中要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例如,在农场或大棚中部署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对湿度、温度、光照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将灌溉系统、温控设备等农业生产设备与传感器相关联,从而实现设备控制的自动化。
二、推动产业升级
首先,要深入挖掘平原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要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强化质量监管,搭建监管追溯平台,积极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注册申请,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品牌。其次,要依托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市场前景好、产品知名度高的“链主”企业,发挥其在产业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最后,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要利用平原地区的田园风光、农业景观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项目,丰富乡村产业业态,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加强生态保护
一方面,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构建循环再生、肥药双减的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如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土壤、水体和大气质量。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探索种养结合、林下经济等模式,开发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实现畜禽粪污、秸秆、农产品加工废料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另一方面,加强环境整治。科学制定整治规划,结合平原地区的人口分布、产业特点和生态禀赋,编制“一村一策”环境整治方案,避免“一刀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垃圾处理中心等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的建设,建立集中式污水处理站等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完善村规民约与监督考核,定期组织村民清理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的杂物,规范柴草堆、农具摆放,提升村容村貌。
四、强化人才支撑
首先,培养本土人才。依托当地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资源,开展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设立工作室、开展技术指导等方式,传授经验和技术,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其次,吸引人才返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要提供创业扶持资金、场地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帮助返乡人才创办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最后,引进外部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引进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等人才,为平原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的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平原特色乡村振兴样板的打造要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以生态宜居提品质、以人才振兴增活力,各地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方协同,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5年度聊城市社科规划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平原特色乡村振兴样板构建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1.聊城大学;2.聊城市实验幼儿园;3.济宁市兖州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