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涵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河南省H村基层党组织的考察发现,该村在群众组织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提升空间,目前存在着党员结构老化、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等举措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响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提升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1]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群众组织力”这一概念,强调“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群众组织力,作为衡量基层党组织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和社会稳定。因此,深入研究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提升问题,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建筑基:群众组织力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H村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建设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2]H村基层党组织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及长期在实践中的锻炼,支部书记和委员的履职能力不断增强。同时,H村党组织在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第二,群众参与度逐步提高。在H村,群众的参与热情与日俱增,参与度显著提升。这得益于村党组织的持续引领与不懈努力以及村民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村级事务的管理与决策中来。他们通过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踊跃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为村庄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这种积极的参与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第三,村民对党组织的信任度提升。村党组织始终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积极回应村民关切,解决实际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村党组织带领村民拓宽增收渠道,修路架桥、改善供水供电,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是村民坚实的依靠。同时,党组织还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提升村民素质。通过定期召开村民大会和座谈会,村党组织认真倾听民意、凝聚民心,让村民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如今,村民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支持愈发深厚,党群关系更加紧密,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目前瓶颈:群众组织力提升困境分析
虽然H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员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主要存在这几种情况:目前党员人数较少;部分党员文化素质偏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平均在初中;部分党员在外务工,党员人数明显不足;党员性别比例失衡,主要以男性为主。
第二,经济发展滞后对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提升有一定的制约。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农村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客观上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的提升形成制约[3]。H村部分村民因收入水平偏低而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由此导致其对村级公共事务的参与配合度较低,进而造成H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提升的困境。
第三,党群联结机制仍有待深化。H村少数村民对党组织号召存在响应倦怠,党群互动黏性出现松散化倾向。在数字技术深刻重塑基层治理生态的背景下,互联网在创新党群互动模式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但H村村民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相对滞后,线上村务信息触达渠道存在梗阻,致使其对村级事务的参与度不足。
三、破局之道:群众组织力提升路径探究
要突破H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提升的困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队伍结构,激发党员队伍新活力
优化年龄结构,保持党员队伍的年轻化,增加年轻党员的比例,使党员队伍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
优化学历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发展高学历、高素质党员。鼓励和支持老党员通过继续教育提升文化水平,弥补有经验但缺少文化知识的不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优化性别结构,加大发展和培养农村优秀女党员的力度,提高妇女党员在党员队伍中的比例。
(二)拓宽沟通渠道,搭建党群互动新平台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召开群众座谈会,了解民情民意民心。定期召开由党员、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农村发展、政策落实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增进共识,推动问题解决。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借助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现代通信工具,建立党员与群众的即时通信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反馈。
开展定期走访活动,全面深入了解群众诉求。党组织应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设立群众意见箱和热线电话,构建多元化群众意见收集渠道。在村部或公共场所设立群众意见箱,方便群众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开通热线电话,为群众提供咨询和投诉服务。
(三)强化党建引领,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H村通过开展党员“学习日”活动及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提升了思想觉悟,锤炼了党性修养,为引领乡村发展筑牢了思想根基。
同时,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和科学的议事决策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夯实农村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
农村干部应立足民生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强经济活力。H村可依托传统黄牛养殖优势,推动特色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村民。
(四)深化党群联系,构建为民服务新格局
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务实为民的价值观。农村党员干部应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务实为民的价值观。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农村党员干部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要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积极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通过有效服务,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密切联系群众,增进与群众的血脉联系。农村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群众的交流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打下基础。
坚持廉洁自律,树立良好形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4]农村党员干部要坚持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形象,要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同时加强对身边人的教育和监督,通过廉洁自律的行为,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任。
四、结束语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是夯实执政基础、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需立足农村实际,持续破解共性难题、创新工作机制,以高质量群众组织力护航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5.
[3]朱海嘉,甘鸿.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质量的实践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22(2):19-26.(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