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杏花岭区,一座融合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数字技术的白酒企业——太原酒厂有限责任公司,正以创新姿态重塑行业格局。作为拥有70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通过数字化技术深度改造酿酒全产业链,并以“生产制造+酒文化体验”双轮驱动模式,在传承与创新中开辟出传统酒企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数字技术赋能
走进太原酒厂新厂区的酿造车间,看不到传统酒坊的烟熏火燎,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智能化设备。四条自动化灌装生产线高速运转,每瓶酒在激光二维码赋码系统下获得唯一“数字身份证”,通过融合5G专网、MEC边缘计算、AI机器视觉检测、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涵盖了产品进销存检、供应链、发酵管理、勾调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数字化升级建设,从网络部署、园区管理到生产线改造,打通了数据应用全链路。
在5G联网大曲车间,百余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发酵间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多项核心参数。
“过去酿酒全靠老师傅凭经验判断,现在通过边缘计算系统,提取酿酒工艺的最佳数值对关键工艺节点质量指标进行自动判定,确保发酵过程处于最佳状态,保障产品质量和一致性。”太原酒厂数智运维部部长杜瑞山展示着智慧酿造综合信息平台,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实时显示发酵全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与山西大学合作研发的“多级雾化白酒陈酿技术”,将传统陈酿周期缩短,提升酒体品质,口感更趋醇厚。
目前,太原酒厂原酒生产能力达5000吨以上,年产成品酒1.5万吨左右。
“白酒异物智能化检测已经实现全自动,采集的原始序列图分流至MEC上,进行边缘处理、AI分析和统计展示,算法通过相机成像图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存在异物。合格的酒正常放行,如有异物,在检测界面显示异物成像图,并进行剔除处理,剔除的酒瓶会进行人工复检”杜瑞山向记者介绍,通过5G AI质检技术的引入,使产品初检合格率达到99.60%,鉴别精细度提升了1.69倍,机器视觉不良品检出率是人工检测的2.8至3.3倍。
在仓储中心,酿造行业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系统发挥关键作用。每瓶酒从灌装线下来,其盖码、瓶码、盒码、箱码便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完成“四码绑定”,生产信息实时同步至云端数据库。仓库管理员手持工业平板,即可完成入库、出库、盘点全流程操作。
太原酒厂通过标识编码和解析,赋予每一件产品唯一的“身份证”,打通了购产供销一体化功能,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更值得关注的是防伪溯源体系,激光二维码防伪系统实现“一品一码”,扫码即可查看原料产地、酿造日期、勾调记录等详细信息,增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心,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
从生产基地到文化地标
在距离新厂区3公里的大东关街12号,占地1.7万平方米的老厂区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这座始建于1950年的老厂房,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和情怀,如今它变身为“晋·酒文化创想体验空间”,成为太原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穿过保留原貌的苏式厂房大门,踏入酿酒体验馆,一条可视化生产线映入记者眼帘。通过透明玻璃幕墙,可近距离观察“地缸发酵”“清蒸二次清”等传统工艺;讲解员手持AR设备,将30道工序的操作细节生动地演示出来,让古老的酿酒技艺变得触手可及;酒博馆内,1200余件老酒标、酿酒器具及文献资料整齐陈列,从古老的酿造工具到不同年代的酒标设计,全景式展现了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
据悉,自2024年开放以来,这里已然成为游客了解山西酒文化的热门打卡地。
“我们打造的不仅是文化展示空间,更是产业融合平台。”晋·酒文创产业园经理李凯介绍,这里已引入酒博馆、DIY生产线、文创中心、晋泉老酒坊等业态,形成了一个集文化体验、创意展示、商业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新厂区凭借智能化生产实现年产1.5万吨成品酒,原酒储配能力达2万吨;老厂区通过文旅引流,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文旅板块营收显著提升。在这里,多数参观游客转化为产品消费者,形成“体验—认知—购买”的闭环。
如今,老厂区不仅是展示山西酒文化的窗口,更是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平台,让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传统酿造到智慧工厂,从生产基地到文化地标,太原酒厂的转型实践,为老字号企业提供了“数字技术+文化IP”的双引擎发展范式。当古老的酿酒技艺插上数字化翅膀,这家“中华老字号”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书写太原白酒产业的新篇章。
见习记者武亦洁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