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霖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自我们党成立以来就不断丰富发展,并呈现出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的趋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党史学习教育无疑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鲜活的素材支撑,更为思政课教学赋能添力。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育目标耦合、方法相通、情感共通,将两者相结合具有充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思政课;爱国主义
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符合思政课教学以及党史教学要求。丰富的党史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使思政课教学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
一、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思政课的理论逻辑
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教学二者目标耦合,内容联结,方法相通,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思政课既符合教学规律,也有充分的理论支撑。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具有内在契合性与耦合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目标、内容、思想价值上相互融通,具有内在契合性。二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育人内容相联结。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针对大学阶段课程目标体系的要求提到:“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该方案说明思政课教学中应注重贯穿党史学习教育,二者在内容上互为补充。
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育人情感共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绕不开的需要回答的问题,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育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共通的,二者均体现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即人民立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思政课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但究其根本,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这些基本原理都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的规律总结。因此,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来看,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是共通的。
二、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思政课的历史逻辑
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思政课是对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继承发展。思政教育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得到重视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深化。1949年颁布的《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和“新民主主义论”作为必修课应贯穿大学四年[3]。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并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四年制本科的教学内容[3]。如此看来,党史知识融于思政课由来已久,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史学习教育更加具体、全面地融入思政课。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2024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这些文件呈现出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发展过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感染力,是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任务。
三、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思政课的现实逻辑
党史学习教育是增强新时代青年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的现实需要。近几年,随着数字化的普及,在网络上出现一些恶意诋毁革命英雄及烈士的言论,还存在一些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因此,我们应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融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思政课是新时代开展“四史”教育的必然要求。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更是将“四史”教育提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厘清历史发展脉络,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思政课是提升思政课程感染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思想政治课程是学理性和政治性并行的一门学科,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目前,一些地方的思政课依旧存在教学内容学理性过强而针对性不强、内容单薄枯燥导致感染力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一方面符合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为思政课注入了生机活力。
四、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思政课的价值逻辑
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思政课有助于学生增强价值认同。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1]。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唯物史观,保持政治定力,不轻易被错误观念所影响。
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思政课有利于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6]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在学校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领域,推动爱国主义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并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09):75-80.
[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龚自珍全集(上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09):2-7.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12):8-13.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