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探讨交流

建立区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础模型在现实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薄磊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安全生产形势下,区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应急管理模式往往依赖经验,缺乏系统性和精准性,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建立区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础模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模型整合了风险要素、应急资源与处置流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起全面且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风险预警前置、科学调配资源、重构预案执行等功能,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应急管理的效能,保障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理论框架构建:夯实应急管理体系根基
  区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础模型通过系统梳理风险要素、应急资源与处置流程,构建起涵盖风险识别、预警分级、响应决策、资源调配的完整理论框架。该框架将安全生产领域复杂的动态要素抽象为可量化、可操作的模型参数,形成标准化的应急管理流程范式,为现实工作提供系统性指导,避免因经验主义或认知偏差导致的应急处置失当。在当前安全生产形势愈发复杂的背景下,传统应急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而此基础模型的构建则成为突破管理困境、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它不仅能够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优化应急响应流程,还能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风险的精准预警和高效处置,为区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风险预警前置
  通过基础模型整合区域内企业设备参数、生产流程数据及环境监测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当实时数据触及阈值时,系统自动生成预警信息,提前识别高风险作业场景或设备故障隐患,为应急处置争取黄金时间,将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2.科学调配资源
  基于模型对区域内应急物资储备、救援队伍分布及专业能力的数字化映射,可根据事故类型、规模及地理信息,快速生成最优资源调度方案。同时,模型还可通过历史救援数据优化调度策略,如在某起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系统根据风向、地形等因素,优先调配配备防化服和气体检测仪的救援队,并协调环保部门提前做好污染防控准备。
  3.重构预案执行
  将应急预案拆解为可量化、可操作的流程节点并嵌入模型,应急响应时系统依据现场动态数据(如火势蔓延速度、气体浓度变化等)自动推送标准化处置步骤,实现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的响应模式升级。通过构建数字化预案库,每个处置环节均匹配具体参数指标(如破拆作业的安全距离、药剂喷射的持续时间),确保应急行动的规范性与可追溯性。
  在实战演练中,依托仿真技术模拟灾害场景,救援人员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接收实时任务指令,系统同步记录操作轨迹并与标准流程比对,形成处置效能评估报告。这种将预案逻辑转化为算法规则的机制,使应急响应的标准化程度大幅提升,显著降低因流程模糊导致的决策失误风险。
  二、区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础模型对现实工作的核心指导价值
  在安全生产形势日益复杂、风险挑战不断加剧的当下,传统经验主导的应急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深度渗透,区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础模型成为破解管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的必要条件。该模型以数据为驱动、以算法为支撑,深度融合多领域技术,在风险预判、资源配置、协同联动等关键环节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安全生产管理从粗放式经验决策向精准化智能治理转型,为筑牢区域安全生产防线、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与坚实支撑。
  1.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应急效能最大化
  通过模型模拟不同灾害场景下的资源需求,可构建“区域应急资源热力图”。在火灾事故模拟中,模型可根据建筑结构、燃烧物质特性,自动规划最佳救援路线,调度距离最近且装备适配的消防队、消防车,并同步调配医疗急救、环境监测等资源,减少应急响应盲区。
  2.强化协同联动,破解部门壁垒
  模型内置标准化应急响应流程,将安监、消防、医疗、交通等部门职责转化为可执行的数字指令。当触发重大事故预警时,模型自动生成多部门协同任务清单,明确各单位行动时序与信息交互节点,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救援延误,保障应急处置全链条高效运转。
  三、历史信息追溯与隐患整改成效印证
  历史信息追溯与隐患整改成效印证是区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础模型实现闭环管理、推动持续改进的核心功能。通过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统计学等理论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模型对海量历史安全生产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与关联分析,构建起事故原因、隐患类型、整改措施及成效之间的逻辑链条。基于量化评估模型,实现对隐患整改效果的科学判定,并运用案例推理、知识管理等方法,将成功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知识资产。这一过程不仅能够精准定位安全管理薄弱环节,验证整改措施的有效性,更能通过经验传承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的良性循环,为区域安全生产水平的持续提升提供坚实的数据与知识支撑。
  1.历史数据挖掘与知识图谱构建
  历史数据是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的重要载体,基础模型运用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对区域内历年安全生产事故报告、隐患排查记录、设备维护日志等海量信息进行深度剖析。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转化为结构化信息,提取关键要素;借助关联规则算法(如Apriori算法)与序列模式挖掘技术,分析数据间的潜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基于知识图谱理论构建安全生产知识网络,以节点表示事故、隐患、设备、人员等实体,用边刻画实体间的因果、关联关系。这种结构化、可视化的数据呈现方式,帮助管理者系统把握安全生产规律,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提升风险防控的针对性与前瞻性。
  2.整改成效量化评估模型构建
  科学评估隐患整改成效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基础模型基于运筹学与统计学理论,构建多维度量化评估体系。从隐患消除率、同类事故复发率、安全设施完好率、人员安全意识提升度等核心指标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综合评估模型。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对比整改前后的实时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与回归分析。对于未达预期的整改项目,模型通过回溯历史类似案例,运用案例推理技术(CBR),分析成功案例的关键因素,为优化整改方案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3.经验知识沉淀与复用机制建立
  经验知识的有效沉淀与复用是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基础模型依据知识管理理论,将经实践验证的隐患整改经验转化为标准化知识案例库。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案例进行语义标注,构建基于本体论的知识检索系统,实现案例的精准分类与快速检索。
  当企业或区域出现新的隐患问题时,模型通过文本相似度计算、语义匹配算法,从案例库中检索相似案例,并推送包含整改措施、实施效果、注意事项等内容的解决方案。例如,某电子企业在处理粉尘爆炸隐患时,模型根据其生产工艺、粉尘特性等特征,推荐了历史上同类企业的整改方案,包括除尘设备选型、车间通风系统改造、员工培训计划等,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整改策略,避免重复试错,降低整改成本与时间成本。随着新案例不断积累,模型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持续优化案例库,实现知识的动态更新与价值增值,推动区域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螺旋式上升。(作者单位:太原市杏花岭区应急管理局)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19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2期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5期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