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法治天地

一亩地的纠纷

——古交市法院马兰法庭法官深入田间地头调解记

  • 走访现场

  •   近日,一场因一亩土地引发的激烈冲突在古交市人民法院马兰法庭法官、干警深入田间地头的耐心调解下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原本剑拔弩张的村民原告张某某与被告张某在法官主持下签署和解协议并握手言和,随着原告主动撤诉,这场险些酿成更大矛盾的“一亩地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通过“四必访”实地走访工作法,以当庭调解、即时履行的方式彰显了司法的“速度”与“温度”,有效化解了双方矛盾,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司法效果。
      事件的起因并不复杂——2024年,被告张某满怀希望在村中一块土地上种下树苗。未曾想,一年后原告张某某发现部分树苗竟越过了无形的田埂,侵入了自家土地。一方坚称只是无心之失,另一方则认定权益被粗暴侵犯,双方就具体侵占面积及赔偿金额争执不下,寸土不让。唇枪舌剑迅速升级为激烈争吵,现场一度火药味弥漫,险些发生肢体冲突。为此原告张某某以占有保护纠纷为由诉至法院。
      马兰法庭法官接手该案后,为查明事实,主审法官及干警奔赴争议土地现场勘验。脚下泥土无言,却清晰印证了被告张某确实存在越界种植行为。然而,具体“蚕食”了多少面积,双方各执一词、争吵不休成为横亘在矛盾解决路上最顽固的磐石。
      面对僵局,法官没有简单判决了事。他深知,一纸冰冷的判决或许能划分土地归属,却难以弥合邻里情感的裂痕。于是,法官化身“调解员”,以法为据,以情为桥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一次次将双方请到调解桌前,讲述“六尺巷”的故事,从土地“四至”的历史渊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相邻关系的法理阐释,从赔偿金额的务实计算到“远亲不如近邻”的朴素道理——法官的耐心如同春雨,悄然浸润着双方紧绷的心田。
      历经多轮细致入微的疏导,原告张某某与被告张某的态度终于发生转变,在法官见证下共同作出了理性选择:被告张某承诺立即清除越界树苗并诚恳致歉,原告张某某亦展现出包容气度,主动放弃赔偿诉求。

      聂慧芳/文 马志敏/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19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2期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5期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