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踪墨痕

一场跨越千里的温情叙事与生命交响

  2024年,姜经纬获评“全国诚信之星”,央视颁奖词高度总结:“你用警察的担当,扮演起‘儿子’的角色;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延续了12年的亲情。从上海到山西,千里之遥隔不断牵挂;从陌生到熟悉,岁月流转见证了真情……”这不仅是对姜经纬个人行为的高度赞誉,也让整个故事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夏占海,山西交城县北关街人,2012年山西省十大新闻人物、吕梁市第二届道德模范、2014年9月荣获山西省第五届道德模范、2015年荣获全国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奖。
  在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多数新闻如过眼云烟,难以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然而,交城夫妇夏占海、梁巧英与上海“儿子”——警官姜经纬的故事,却如同一束温暖而持久的光,不仅照亮了人们的心田,还凭借新闻的力量,从一则地方故事成为全国瞩目的道德范本,其报道历程为新闻传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启示。

敏锐捕捉线索:平凡中的不凡之光

  新闻线索是报道的源头,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需具备从平凡生活中发现闪光点的敏锐洞察力。
  2003年,一场煤气中毒事故让夏占海的家庭陷入绝境:长子不幸离世,妻子梁巧英成为植物人。但夏占海并未被命运打倒,他日复一日地为妻子按摩、治疗,不离不弃。这份在苦难中坚守的爱,被记者敏锐察觉。记者多次深入这个普通家庭探望、采访,捕捉到许多动人细节:夏占海每天艰难地搀扶妻子进行康复训练,为节省开支自学研制康复器,还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这些看似琐碎却满含深情与坚韧的日常,成为报道最坚实的基石,为后续内容奠定了深厚的情感与事实基础,让读者看到一个普通人在绝境中坚守真爱的伟大之处。

深度采访挖掘:塑造立体人物,还原故事全貌

  新闻报道若浮于表面则难有力量,深度采访是挖掘新闻价值的关键。这需要记者层层深入,让人物从简单的“符号”变为有血有肉的“活人”,让故事从零散的“片段”连缀成完整的“全貌”。
  夏占海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深度挖掘。他曾是熟练的机加工操作者,靠着机械加工厂,一家四口过上了安稳日子,却因2003年的那场事故,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为给瘫痪的妻子治病,他放弃事业、花光积蓄、负债累累,可即便如此,仍坚持每天5点起床照料妻子,十年间仅扶妻子上下床就超过10万次。买不到合适的学步机,他就重操旧业,自学机械与医疗知识,历时一年多反复试验,最终在2012年4月1日造出专属康复器并获得国家专利,让妻子从肌肉萎缩到能站立一小时……这些细节不仅展现出他的坚韧不拔,更凸显了“爱与责任”的深刻内核,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立体而丰满。
  故事脉络的延展同样依赖于持续深入的采访。从夏占海照顾妻子的坚守,到因思念亡子萌生寻找“替身”的念头,再到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上与姜经纬“认亲”的温暖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通过深度对话得以还原。
  当栏目组找到姜经纬时,这位年轻警官几乎没有犹豫。他的父亲得知此事后,给予大力支持,当即对他说:“你是警察,老百姓有难处,能帮就一定要帮。”父亲的话更加坚定了姜经纬的想法——身为民警,守护群众的安宁与温暖本就是职责所在。姜经纬爽快答应“认亲”,他说:“只要能给这个饱经苦难的家庭带去一丝慰藉,我愿意。”记者精准捕捉到这份源于职业本能的担当与热忱,让故事从单纯的“个人苦难坚守”,延伸为充满温情的“跨城亲情延续”,情节更加丰富,情感也愈发厚重。

多维传播扩散:借助平台特性,扩大影响半径

  好的新闻报道需要借助多元平台的力量,让故事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夏占海事迹的传播,通过“本地深耕——全国扩散——持续发酵”的路径,构建起一张立体的传播网络。
  初期,《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太原老龄》等本地媒体,凭借贴近性视角,聚焦“丈夫守护瘫痪妻子”的温情故事,迅速在本土引发强烈共鸣;《老友导报》发表的《千万次我拥抱着你》,以细腻笔触深入刻画人物情感,进一步扩大了在省内的影响力。
  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凭借电视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将“寻亲圆梦”的情感高潮推向全国。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知音》杂志等诸多媒体跟进报道,前者侧重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价值,后者则深挖人物情感细节,形成“严肃报道+情感叙事”的互补模式。不同平台依据自身定位进行差异化传播,使这个原本发生在地方的故事突破地域限制,走进了千家万户。
  《今日头条》以情景剧的形式对这一跨越山西与上海的两位“男主角”精心演绎人间大爱进行了三次连续报道。第一次报道聚焦于夏占海家庭的悲惨遭遇以及他多年来的坚守,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同情;第二次报道紧跟“认亲”事件,详细讲述了姜经纬爽快答应“扮演儿子”的过程,以及认亲现场的感人细节,将故事的热度进一步提升;第三次报道则着眼于认亲之后,双方如何维系这份特殊的亲情,以及这段故事在社会上产生的广泛影响,让网友持续关注事件发展,不断引发新的讨论,使得故事的传播热度居高不下。

持续追踪升华:从事件记录到价值引领

  新闻的生命力不仅在于首发报道,更在于持续追踪。对夏占海与姜经纬故事的持续关注,让报道从单纯的“记录事迹”升华为“传递精神”。
  从2018年1月30日,姜经纬赴山西交城探望“二老”,到2024年协助整理材料、夏占海向上海警方寄发感谢信,记者持续跟进,并引发了第二波报道热潮。助推《东方卫视》新闻采访、《新民晚报》头版刊发《三分钟半生缘》、《山西晚报》整版报道《从“演儿子”到“当儿子”11年,上海民警成了山西老人的“心头肉”》,以及《工人日报》《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等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讲述了“11年跨城亲情”的延续与发展。
  2024年,姜经纬获评“全国诚信之星”,央视颁奖词高度总结:“你用警察的担当,扮演起‘儿子’的角色;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延续了12年的亲情。从上海到山西,千里之遥隔不断牵挂;从陌生到熟悉,岁月流转见证了真情……”这不仅是对姜经纬个人行为的高度赞誉,也让整个故事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这些持续报道串联起关键节点:夏占海荣获“吕梁市道德模范”“山西省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梦想秀幸福守望奖”,姜经纬成为2024年“诚信之星”。二人的故事从最初的“个人善举”,逐渐演变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道德样本”,从单纯的“情感故事”变成了蕴含深刻教育意义的“社会教材”,真正实现了新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夏占海与姜经纬的报道历程,深刻印证了新闻的力量。新闻工作者需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新闻线索,用深度采访挖掘新闻内核,借多维传播扩大影响范围,靠持续追踪升华新闻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让平凡人的故事穿透信息的喧嚣,化作触动人心、温暖社会的强大力量,成为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

米玲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19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2期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5期

  • 第2025-05-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