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法边馀墨

一棵小白杨

  • 曾经的军人兄弟三人:郭建业、郭建斌、郭建军

  •   67岁的我,已退伍四十多年,一直怀揣环祖国边境线自驾游的梦想,今年终于如愿以偿。五月初沿着G219国之大道从广西东兴出发,一路向着西北前行,开启了一场边境线自驾游。6月15日,当我抵达新疆帕米尔高原,远远看到那座“小白杨”哨所时,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一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也随之缓缓打开。
      在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我和战友们为了保家卫国,将生死置之度外,经历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战斗。那是一段充满鲜血与牺牲的岁月,每一次冲锋,每一次坚守,都饱含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战争的残酷让我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守护祖国边疆的战士们充满了敬意。
      如今,站在“小白杨”哨所前,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哨所,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抚摸着粗糙的树干,指腹触到深深浅浅的刻痕——是历年戍边战士用刺刀刻下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新兵蛋子歪歪扭扭的名字,还有不知哪年刻的“爸妈我想你们”。这些带着体温的印记,突然让我想起1979年,我和战友在猫耳洞的岩壁上,用匕首刻下的豪言壮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锡伯族战士程富盛探亲归队,从伊犁老家带来十棵白杨树苗。戈壁滩的盐碱地像砂纸,凛冽的罡风卷着碎石,头九棵树苗全枯死了。战士们不甘心,硬是从二十公里外拉来黑土,用洗脸水、刷牙水浇灌最后这棵独苗。现在他们每天巡逻,都要绕到树下站一会儿,就像老班长们还在陪着我们。
      站在瞭望塔上,国境线如一条蜿蜒的丝带,在荒漠中延展向天际。冬季最低气温零下四十度,白毛风刮起来能掀翻岗亭,但再大的雪,战士们也要踩着没膝的积雪去巡逻。我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界碑,突然想起战争时期,我们在亚热带丛林里,踩着烂泥和蚂蟥坚守阵地的日子。战场不同,岁月更迭,但军人守护国土的信念,永远滚烫如初。
      当年,我只能在歌唱家阎维文的歌声中听到《一棵小白杨》,那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描绘了战士们守边防的坚定与执着。而今天,我亲眼看到了那棵陪伴战士四十多年,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小白杨。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静静地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走进哨所,我感受到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墙壁上挂着战士们巡逻、训练的照片,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陈列柜里摆放着他们用过的物品,虽然简单朴素,却无不彰显着他们的坚守与担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对这份职责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在这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奉献,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军人的使命。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参观“小白杨”哨所,更让我对和平的珍贵有了深刻的感悟。
      “小白杨”哨所的战士们,就像当年抗战的先辈们一样,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不畏严寒酷暑,不惧艰难险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祖国的誓言。这时,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和战友们在战场上的身影,那份热血与激情至今仍在心中燃烧。
      站在哨所的瞭望台上,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这里的景色壮美而宁静,然而,这份宁静的背后,是无数战士们的默默付出。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和舒适,选择在这偏远的边境线上,为祖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的奉献精神,让我想起了抗战时期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战的先烈们,他们同样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走出哨所,我再次回望那棵高大的小白杨。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又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坚韧与不屈。它见证了哨所的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战士的坚守与奉献。如今,它已成为了戍边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保卫祖国的事业中。
      沿着G219国之大道继续前行,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小白杨”哨所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记忆。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默默奉献,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守护着祖国和人民。而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郭建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