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女士按外卖平台显示的地址寻找“薛阿婆地道川菜(太原店)”时,眼前只有一片陌生楼宇——这家线上生意红火的店铺,实则是无迹可寻的“幽灵”。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张先生下单的“三晋饭店(印象城店)”藏身城中村小巷,李女士遇到的“魏家凉皮”原是无证小作坊……这些藏在角落里的小作坊,正悄然侵蚀着太原市民的饮食安全,近日,太原市市场监管局正式打响“幽灵外卖”围剿战。
乱象:看不见的后厨藏着多重隐患
“幽灵外卖”的问题远不止虚假地址。2024年底,万柏林区一家面包店后厨,一袋过期月余的“味斯美牌鲜辣椒松”仍被用于制作餐品,6份违规产品已通过外卖平台售出;迎泽区某灌饼经销部长期未更新备案信息,却照常线上接单;小店区一家麻辣烫店未取得《食品小经营店备案证》,经多次责令整改仍顶风经营。
近日,记者走访调查中发现,虽未直接撞见“幽灵外卖”,但市民口中的真实案例触目惊心。家住许东的张先生被平台上“三晋饭店(印象城店)”的精美页面吸引,送餐小哥却提醒他,店铺实际在许西社区,信息与实际严重不符,疑似“小作坊”冒牌经营;在南中环街工作的李女士也曾遇到许西村街巷里的虚假“魏家凉皮”店。这些案例背后,无证经营、信息造假、食材过期等问题交织,让“舌尖安全”暴露在多重风险中。
围剿:政企协同织密监管网络
面对乱象,太原市市场监管局于7月29日打响专项整治攻坚战。在政企协同专题会上,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被要求全面自查商家资质,建立“先行赔付+下架”机制,并定期共享投诉数据。
事实上,针对“幽灵外卖”不挂牌、线上线下名称及证照地址不一等问题,8月1日,太原市市场监管局餐饮科科长景佩星告诉记者,太原早已从2024年4月就已启动多维度整治。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自查自纠,联合外卖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巡查,截至2024年末,共发现2780余家企业存在证照信息不明、超范围经营等问题,下线约900家。依托12345热线和公众举报,发动骑手参与“随手拍”,同步落地34家“友好驿站”,既为骑手提供歇脚、充电便利,也让他们成为流动的“食品安全监督员”。由此,协同治理、平台自查、公开承诺等机制逐步建立,灰色链条正被层层斩断,景佩星如是说。
破局:社会共治探索长效路径
在社会共治层面,创新举措持续发力。依托太原市市场监管局“食安智管”平台,小店区将商家现有摄像头与监管平台对接,实现线上巡检和“隔空喊话”——监管人员可随时提醒从业者规范操作,如“正确佩戴口罩”“盖好垃圾桶盖子”,形成“互联网+明厨亮灶”的可视化监管与“非现场式检查”模式。
“我们正积极推广监管无堂食外卖的‘小店模式’,组建外卖食品安全‘吹哨人’队伍,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景佩星向记者介绍,在此基础上,“云厨房”模式与网络供餐示范街区建设已提上日程,目标是打造“硬件一流、管理规范”的集中供餐区,从源头压缩“幽灵外卖”生存空间。
此外,太原市场监管局通过推行餐企电子化台账、培育集中餐饮集聚区推进整治,同时推出健康证无纸化预约办理(证随人走),年为从业者节约费用约300万元,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优化营商环境。
提醒:消费者如何避开“幽灵”
太原市市场监管部门温馨提醒,消费者可通过四步规避风险:核查商家“两证”、比对地址与配送范围、细究用户评价、警惕异常低价。
从平台自查到骑手监督,从政府整治到公众参与,太原正以多维合力驱散“幽灵外卖”阴霾。这场舌尖保卫战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份外卖都能追溯到真实后厨,让市民下单时多一份安心,少一份担忧。
本报记者阎建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