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融
山西是戏曲大省,是“中国戏曲的摇篮”,作为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晋剧以唱功见长,旋律兼具婉转细腻与慷慨激昂,细腻与粗犷的巧妙结合,形成了晋剧独特的艺术风格。晋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传统戏剧发展形势也遇到现实的挑战。晋剧艺术家与时俱进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晋剧发展依然面临受众断层、传承断代、创新滞后、传播力不足等困境。
要打破发展瓶颈,需要在演员、内容、技术、产业等方面共同发力,构建“传承机制—内容创新—数字传播”发展新模式。
革新传承机制,激活社会参与
人才培养是晋剧传承与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但当前面临培养周期长、教学模式单一、青年流失、人才断层等问题。
为解决传统的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周期长等问题,山西省晋剧院、山西大学晋剧艺术传承基地、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等单位应加强合作,在人才培养机制上采取“院校教育+师徒制”双轨制模式。如开设晋剧表演、音乐创作、数字化管理等课程,系统培养青年人才。
为解决花脸、武生、丑等行当断层问题,晋剧院团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晋剧艺术家公开收徒授艺。启动高危行当专项计划,壮大晋剧人才队伍。
为扩大晋剧的影响力,各级文化馆、学校社团、晋剧院团、非遗传习基地等机构应加强协作,开展“晋剧艺术进校园”“送戏进社区”“送戏下乡”等交流活动。鼓励艺术家在社区、学校、公共图书馆等以文化讲座、现场教学等方式普及晋剧知识,讲解晋剧蕴含的文化精髓,提高晋剧的公众认可度。举办晋剧票友赛、晋剧短视频创作大赛等赛事,吸引普通爱好者参与。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公众文化参与机制。
创新剧本内容,注入时代价值观
晋剧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既展现了黄河文明的历史底蕴,又折射出晋商文化的发展繁荣。剧目多以“忠义”“仁爱”“德孝”“诚信”为主题,至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但传统剧本由于历史局限存在很多不符合当代审美与价值观的故事内容。如《打金枝》通过“忠孝”主题维护封建伦理,但忽视了个体情感与平等价值。再如一些剧目通过女性牺牲生命来宣传“忠贞”思想,被年轻观众质疑为“女性的压迫性叙事”等。因此,在剧本创作上,无论是经典重构、历史剧新编,还是现代戏创作,都需创新。
在经典重构时可依照现代叙事结构对相关内容进行删减,同时注入新的时代价值观。新编历史剧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可深入挖掘古今贯通的精神内涵,让“历史”照进“现实”,增强观众代入感。如晋剧《于成龙》通过历史人物故事展现“廉洁奉公”“以民为本”的精神,对当代廉政建设有积极教育意义,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现代戏创作要扩大视野,关注当代社会重要议题,根植山西地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切忌盲目效仿其他剧种,导致内容同质化。
创作时需要注意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剧本的改编应经过老艺术家们的联合把关,相关文化部门应加强审核工作。新剧的内容既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叙事结构、舞台形式上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又要牢固坚守晋剧艺术的核心美学元素与历史文化基因,防止过度娱乐化或差异化。
技术赋能传播,营造数字化生态
晋剧在短视频和直播领域已有所延伸,如晋剧演员孙红丽、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均开设了抖音官方账号,收获了大量粉丝。但与头部戏曲账号比较,晋剧账号普遍存在更新率不高、内容创新不足、青年粉丝占比少、传播地域受限、互动率低等问题。对此,应结合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顺应非遗数字化趋势,将数字技术与晋剧深度融合,形成共创生态。
鼓励晋剧演员通过短视频普及剧目故事、唱腔、道具、服饰妆造方面的知识,降低晋剧欣赏门槛,并通过视频剪辑、特效等技能提高作品吸引力。晋剧院团可推出“微短剧”计划,将一个剧目拆分成系列微短剧,以最大程度保留剧目内容的完整性。
鼓励戏曲爱好者通过设计晋剧特效、经典IP形象,或将晋剧与流行歌曲进行跨界改编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喜爱并参与,构建晋剧云演绎生态。
为创造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应大力发展晋剧数字经济,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将晋剧从“非遗活化石”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生活方式”。如将晋剧与文旅产业融合,在平遥古城等热门旅游景点开设晋剧数字剧场,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利用“博物馆热”风潮,在山西博物院、晋商博物院等地布置晋剧艺术展,设计晋剧脸谱书签、冰箱贴、手机壳等文创周边等,通过文旅消费,助力晋剧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产业”的跃升。
晋剧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是文化保护的需要,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晋剧未来发展需进一步深化“守正创新”理念,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中扎根生长,唯其如此,才能续写更多“晋”彩华章。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艺术规划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山西方言保护与传承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3BA13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文法与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