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理论探索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张坤雅 乔润曦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面对育人环境深刻变化,需把握网络传播规律,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为核心,从技术赋能、内容提质、队伍强基、机制优化四维协同发力,构建精准高效、入脑入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新生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1]。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其真正入脑入心,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技术赋能:构建智能化、精准化的育人信息平台

  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支撑体系。应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学生在校园各类网络平台的行为轨迹与内容偏好,精准描绘个体及群体的思想动态图谱;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据学生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个性化匹配与“精准滴灌”;积极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技术,打造具身可感的红色文化体验、国情教育实践模拟等场景,显著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推动传统灌输式教育向智能化、情境化、互动性强的现代模式转型,为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内容提质: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价值引领产品

  网络思政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的思想性、亲和力与时代感。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要义,深度融入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成长困惑、前沿科技等议题中,实现抽象的理论具象化、生活化传播;鼓励创作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力的网络文化精品,如高质量微课、动漫、短视频等,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讲述深刻道理;同时,强化内容供给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及时回应学生思想疑虑,在平等对话中深化价值认同,使主流意识形态真正成为网络空间的“强磁场”[2]。

三、队伍强基:培育专业化、复合型的网络育人力量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保障。亟需强化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网络评论员等核心教学队伍的数字素养与媒介能力的专项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网络话语体系、传播技巧与舆情引导策略;推动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鼓励思政工作者与技术研发、艺术设计、传播学等领域专业人员深度合作,共同策划开发优质网络思政教学项目;完善网络育人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在网络空间开展思想引领、答疑解惑、文化建设的工作量和实效性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聘体系,充分激发其投身网络育人工作的内生动力与创新能力。

四、机制优化:健全协同化、长效化的制度保障体系

  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需系统性的制度支撑。必须打破部门壁垒,构建由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协调,学工、教务、信息化、团委等多部门高效联动、院系主动落实的“大思政”网络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网络内容建设、平台管理、信息安全、舆情监测与应急响应等全链条制度规范,确保网络育人阵地导向正确、运行有序;建立常态化网络思政教育效果评估反馈机制,运用科学方法监测分析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参与度、认同度及行为转化效果,并将评估结果及时用于优化资源配置和策略调整,形成“设计、实施、评估、改进”的螺旋上升闭环,确保持续提升育人效能。

五、结束语

  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内容、队伍、机制四维协同发力、久久为功。唯有主动适应数智化转型趋势,持续深化内容供给侧改革,锻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完善长效协同机制,方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牢牢掌握育人主动权与主导权,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化行的目标,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06):33.
  [2]张凤寒,钱云光,张琼.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6):135-139.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7-31期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