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理论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贺萍萍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背景下,部分高校教师面临师德失范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双重挑战。师德师风是教师政治素质、道德素养、业务能力、育人水平的综合反映,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良好师德师风形成的内在基础。基于此,本文从心理健康视角切入,分析了高校师德师风的现状,二者的内在关联,并提出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1]。
  一、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分析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是推动高校全面进步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务。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目前,总体态势向好,但师德师风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思想认知上的缺失。教师有其特殊的职责和使命,然而,部分教师却没有正确的认知。一方面,部分教师仅将教学活动视为一项职业任务,忽略了教育这个职业所肩负的崇高使命与重大责任。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自身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观念淡薄,这不仅会影响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更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出消极或错误的价值导向,从而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塑造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行为表现上失范。有的教师忽视了自身的道德示范作用,他们在言行举止上不够谨慎,未能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还可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误导,影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发展。另外,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教师群体中也有所凸显。部分教师在追求职称晋升的过程中,未能坚守学术道德与职业操守,甚至不惜违背基本的学术规范,采取数据篡改、抄袭剽窃等不当手段。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形象,也极大地破坏了教育界的良好风气,对学术生态和教育公信力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第三,管理监督机制不足。首先,在管理体制方面,一些地方由于顶层设计缺失,导致师德师风建设的组织架构缺乏系统性规划。领导主体不明、分管职责模糊、责任落实不到位,削弱了管理效能,甚至出现管理盲区。其次,在监督机制方面,监督评价主体单一。当前很多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主要依靠行政体系内的教师来进行,忽视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等多元化主体的参与,未能构建起全面协同的监督评价体系。最后,激励机制方面,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对不良师德行为的监督和惩处,而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教师的激励却稍显不足,因此难以激发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的自我提升和追求卓越的积极性。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心理健康的关联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师德师风的影响

  第一,积极影响方面。一个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师德,首先必须有健康、积极的心理[2]。积极的心理因素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高尚师德的重要驱动力。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践行师德,展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在师生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
  第二,消极影响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高校教师情绪波动较大,这种情绪的不稳定会直接反映在他们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上。一方面,当教师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时,可能会在课堂上表现出缺乏热情、讲解敷衍,甚至对学生缺乏耐心,影响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伴随着自我价值的否定和怀疑,当高校教师自我价值感降低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自身价值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职业责任感。

(二)师德师风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一,良好师德师风的积极影响。师德师风包含着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一个教师崇高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的展现。一方面,从教师主体来说,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会提高自我认同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会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另一方面,从与教育对象的主客体关系来说,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关系。这能够帮助教师调节因工作产生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优化其心理素质。
  第二,师德师风失范的消极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的言行举止很有可能被迅速捕捉并广泛传播于网络空间。当个别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违背师德师风的行为,一旦被曝光于网络,会迅速引发公众关注,形成网络舆情。网络效应会使教师成为舆论的焦点,并有可能在网络空间遭受质疑、指责,甚至是恶意的谩骂和人身攻击。面对网络舆论的压力,教师可能会感到孤立无援、导致心理冲突的加剧,进而引发心理危机。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与心理健康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形成师德师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动机制

  第一,要构建高效协同的联合工作小组。要成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纪委、工会、教师工作部、心理健康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师德师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动工作小组,联动工作小组的成立是确保联动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应紧密协同,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任务。
  第二,源头预防,确保教师心理健康。“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是其德行的基本保证,更是“为国育才”的重要前提[3]。在招聘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还应细化心理健康评估的标准,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确保只有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具备良好师德的候选人才能被录用,以从源头上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三,整合资源,提升教育实效。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的过程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所涉及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有机融合,从而有效规避重复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组织联合培训活动,搭建交流互鉴平台,促进教师不断加深对师德师风内涵的领会,把握新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期望,为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首先,在社会层面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社会上一些人存在着对教师角色的理想化认知,即认为教师应当无条件地展现出人格的完美与品德的高尚,而忽视了他们作为普通人同样会面临各种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的事实。为此,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设立专项基金或奖励机制。此外,社会各界也应为高校教师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与援助服务。
  其次,在学校层面要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纳入师德师风考核体系中,作为评价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设计课程与讲座,为教师提供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心理健康调适方法和实用技巧。高校还应建立健全教师心理健康监测机制,通过心理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干预一些教师的潜在心理问题,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指导,以确保教师心理健康状态的持续良好。
  最后,在个人层面,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自身[4]。只有教师本人在面对压力时,端正态度、积极应对,才能真正有效提升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当心理困扰超出个人自我调适的能力范围时,教师应勇于正视问题,不可“讳疾忌医”,要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与治疗,促进心理健康的恢复。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养成定期自我心理健康评估的习惯。通过自我反思、问卷调查或心理测试等方式,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保持对自我心理健康的持续关注与调整。
  总之,只有在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密切关注并有效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师德师风建设才能更有成效,教师也才能更好地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贡献。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2024年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教师心理健康视域下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JGB01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36.
  [2]王月玲.从积极心理学层面探究高职师德建设[J].才智,2010,(21):293294.
  [3]邵蕾,黄潇潇,俞国良.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4,(03): 156-167.
  [4]刘华锦,叶正茂.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J].中国成人教育,2016,(09): 147-149.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7-31期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