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荔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应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探索“双创”背景下高校思政育人的新路径,解决传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割裂的难题。从“双创”与思政育人的内在逻辑契合出发,提出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搭建实践平台、营造文化氛围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研究发现,“双创”背景下的思政育人创新不仅能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更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双创”背景;高校教育;思政育人
目前,一些高校存在着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前者重在价值引领而缺乏实践载体,后者侧重技能培养而轻视了精神塑造。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和鲜活的教育素材。同时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也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精神内涵,避免其沦为简单的技能培训。在“双创”背景下对高校思政育人创新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构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新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双创”与思政育人的内在逻辑契合
“双创”和思政育人有着相似的价值追求,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其要求培育学生的开拓精神、责任担当以及家国情怀,这就与思政育人的根本目标不谋而合。从操作角度来讲,创新创业教育自身就带有思政教育的载体属性。学生在孵化项目的时候免不了遇到团队协作、诚信经营、社会责任之类的道德考验,这些真实的境遇给思政教育创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练习场所。更为关键的是,“双创”教育着重培养的问题导向思维和思政教育提倡的批判性思维之间有着暗合之处,二者都是要塑造出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学生。而且,创新创业教育里包含的失败教育和挫折教育正好和思政教育中的意志品质培养相契合,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保持理智的判断和坚定的信念。
二、“双创”背景下当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创新实践
(一)构建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传统思政课程往往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学生对抽象概念缺乏深刻体验,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面对这一挑战,高校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思政课程架构,应将创新创业元素有机嵌入思政教学内容。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适当融入创新思维培养模块,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创业实践中的矛盾运动规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增设“创新精神的历史传承”专题,从“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到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探寻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则应当强化创业伦理教育,以共享单车无序投放、网络平台数据泄露等案例,培养学生的商业道德意识[1]。
课程实施方式需要突破传统讲授模式,教师可以设计“红色创业家”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研究民族企业家的创业历程,探讨其背后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同时建立“思政+创业”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学生围绕乡村振兴、环保科技等主题开展创业策划,在实践中体验思政教育的指导价值。课程评价体系也应相应调整,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纳入课程考核范围,形成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二)打造“双创”驱动的实践育人平台
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深度体验创新创业精神的需求,实践平台成为连接理论与现实的重要桥梁。高校应当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目标融入创新创业实践全过程,校内孵化器不仅要提供技术支持,更要配备思政导师,在项目孵化过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学生创业团队在面临市场竞争、资金压力时,思政导师要及时介入,引导学生坚持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
实践平台的设计需要突出思政育人功能。以“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室”为例,该平台将学生创业项目与精准扶贫、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深度结合,学生团队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开发农产品电商平台或智慧农业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平台还设置“创业伦理委员会”,定期组织学生讨论商业道德案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邀请优秀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将企业文化中的正向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三)营造“双创”浸润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资源,其育人功能往往被低估,然而文化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高校需要精心设计校园文化载体,将创新创业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物质文化层面,校园建筑命名应体现创新精神,如“求真楼”“笃行馆”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学术品格的熏陶。校园景观设计也应融入思政元素,在创新创业园区设置“创业英雄墙”,展示杰出校友的创业历程与社会贡献[2]。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要打破常规,建立常态化文化教育机制,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校园媒体平台要强化舆论引导功能,定期发布创业精神与社会责任结合的内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学生组织要注重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创建“创新创业文化研究社”等组织,定期举办学术沙龙,讨论创新创业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高校要创建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保证“双创”文化建设的持续性与深度,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完善“双创”评价激励机制
传统评价体系往往过分注重结果导向,忽视了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品格塑造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的评价机制应当兼顾过程与结果,既关注项目成果,更重视学生的精神品质提升。高校需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创新思维品质纳入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还要引入同伴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形成立体化的评价网络。
激励机制的设计需要体现价值导向。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品格奖”,专门奖励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优秀道德品质的学生团队。同时建立“创业失败宽容机制”,对于创业失败但过程中体现出坚韧品格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学校还可以推行“思政导师推荐制”,由思政教师推荐品格优秀的创业学生参与各类评优活动,强化学生品德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实践平台,思政教育则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价值内核,两者的深度融合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高校应当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文化氛围、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统筹推进,构建起“双创”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结合,不断优化育人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姜虹伊.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与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5,47(S1):271-273.
[2]润辉.新时代高校“思政”与“双创”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23,12(05):121-124.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