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琪
摘要: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精神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对于引导员工行为、塑造企业形象及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助力企业精神价值观内化,特别是从员工行为塑造的视角出发,分析价值观内化的路径与机制。通过深入研究,期望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种有效的策略,以促进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精神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员工行为塑造
一、引言
企业精神价值观作为组织文化的核心要素,其有效内化直接关系到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当前,许多企业在价值观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知行分离”的困境,员工对价值观理念有所了解,但在实际行为中缺乏自觉践行的内在动力。这一现象表明,单纯的理念宣传难以实现价值观的深度内化,必须从员工行为塑造的角度寻找突破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独特功能,能够通过系统性的工作机制实现从外在要求到内在自觉的转化。
二、基于员工行为塑造的价值观内化路径构建
(一)认知塑造路径:从理念认知到行为自觉
认知塑造是价值观内化的起点和基础,其核心在于构建系统性、层次化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应当根据管理层、技术骨干、一线员工等不同群体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从而确保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既需要深入阐释企业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历史渊源,更要紧密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使抽象的理念与具体的实践形成有机统一。为了实现理论学习向行为转化的有效衔接,必须建立相应的桥梁机制,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方式,让员工在亲身体验中加深理解,在模拟实践中强化认知。同时,要特别注重认知深化与行为养成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会、心得分享活动等形式,促进员工在思想碰撞中不断深化认识,在相互启发中逐步提升觉悟水平。
(二)实践塑造路径:从行为规范到价值内化
实践塑造作为价值观内化的核心环节,更加强调员工在具体行为中对价值理念的体验和强化过程。首先要建立明确具体的行为标准体系,将相对抽象的企业价值观细化为可操作、可衡量的具体行为准则,使员工能够清晰地了解什么样的行为符合价值观要求,什么样的行为与价值观存在冲突。在此基础上,需要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载体,包括志愿服务、技能竞赛、团队协作项目等多种形式,让员工通过积极参与来深度体验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在实际行动中切身感受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高度重视实践过程中价值观体验的及时强化,通过提供针对性的反馈指导、开展典型案例深度分析、组织先进经验交流分享等方式,帮助员工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身行为、持续提升思想境界。
三、思想政治工作助力价值观内化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机制:构建系统性工作体系
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是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在领导体制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主动配合、各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一把手”亲自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的责任体系。同时,要不断完善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制定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的季度推进方案以及具体的月度实施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并扎实推进。在队伍建设层面,必须着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配备,选配那些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群众威信较高的优秀干部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并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丰富的实践锻炼、广泛的交流学习等多种途径,持续提升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创新保障机制:提升工作实效性
方法手段的持续创新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技术应用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建设功能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发便民实用的移动应用程序、构建丰富多彩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等方式,有效拓展教育的时空范围,显著提高员工学习的便利性和主动性。在载体创新方面,要充分运用微视频、动漫制作、VR虚拟现实体验等现代化表现手段,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趣味性、互动性和感染力。同时,要高度重视载体平台建设与文化环境营造的有机结合,通过精心设计文化墙、定期更新宣传栏、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浓厚的价值观教育氛围。在评估改进方面,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评估反馈机制,设计量化程度较高的考核指标体系,定期深入开展工作效果评估,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准确了解工作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继钧.企业文化与员工敬业度之间的关系分析[J].乡镇企业导报,2025(07):236-238.
[2]潘路奇,倪跃达.开放教育助力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探析[J].领导科学论坛,2025(04):72-74+87.
[3]马静.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工作动力的影响——以工匠精神为例[J].现代班组,2024(10):2-4.
作者单位:太原供水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