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入迎泽法院时,四月的阳光将法徽镀成一片金黄。作为初到太原的异乡人,我背着双肩包站在楼道间,看着身着制服的身影匆匆而过,仿佛一粒蒲公英种子,不知该落在何处。从大学课堂到基层法院的行政岗位,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全新的起点。那时的我,既满怀期待,又难掩迷茫。
报到那天的景象至今清晰如昨日,前辈领着我穿过长长的走廊,两侧办公室的门大多敞开着,穿制服的身影在文件堆后抬眼微笑。他们胸前的法徽像枚沉默的勋章,而我穿着休闲套装和运动鞋,背着装满各类证件的双肩包,活像误入严肃剧场的看客。
三个月的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学校时,我曾为自己的文笔沾沾自喜,可到撰写公文时,却面临无从下笔的困境。想起第一次写的简报被要求修改时,前辈指出的多余修饰让我恍然大悟:公文写作需要的是精准简练,而非辞藻堆砌。那些在文学创作中引以为傲的华丽辞藻,在公文中反而成了累赘。这份挫败让我开始主动学习、收集优秀范例,对比前辈修改过的文件,模仿严谨的表达方式。渐渐地,我摸索出适合工作的写作风格,学会了用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准确的信息。
法院工作看似琐碎,却让我逐渐熟悉了法院的运转节奏。这个过程让我明白,成长往往伴随着自我否定与重建。曾经引以为傲的能力,在新的环境中可能成为绊脚石;而真正的进步,始于承认不足的勇气。在反复修改公文的过程中,我不仅提升了业务能力,更学会了以空杯心态面对工作。那些被红笔圈出的错误,那些熬夜重写的夜晚,都成为蜕变的见证。我逐渐懂得,行政工作需要的不仅是执行力,更需要对细节的敬畏——每一个标点、每一处措辞,都可能影响工作的严谨性。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文字上,更让我对行政工作有了新的理解。每一份公文背后,都关系着工作指令的准确传达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尤其在法律宣传中,一份精心撰写的普法简报可能影响数百人的法律意识。那些反复修改的文案、精心设计的推文,都在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生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常识。
今天下班时夕阳正把法院楼的影子拉得很长,我望着楼顶上的国徽,突然想起初来时的不安。原来所谓融入,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既不是完全改变自己去迎合环境,也不是固守己见格格不入,而是在找到自己的位置后,以最适合的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作者:太原市迎泽区人民法院 罗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