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金唢呐穿透市集的喧嚣,太平鼓敲醒沉睡的黄土,皮影戏横跨千年历史兴衰,羊皮筏子载渡黄河众生……这些平凡的身影,是华夏濒危文化的宝贵火种。他们用热爱与坚守诠释着“执念”的真谛,也彰显着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根与魂。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作家张晓琴的散文集《执念》问世。在书中,她以一位知识分子的自觉行动与文化担当,通过镜头式的现场捕捉,为濒危文化存照、为坚守者立传,引领读者漫游北方大地,感受散落民间的十二位非遗传承者在土地上的日常生活,体悟他们如何让千年技艺的根脉萌发新芽,以及在发自心灵深处的执着热爱与倔强耕耘。
非遗,最早是一种生活方式与谋生手段,经年累月成为一部分人选择的热爱之物,逐渐成为一种地域与民族的符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道:“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十二位非遗传人,恰是华夏大地万千手艺人的缩影。他们怀着纯粹的热爱与“艺痴”的执着,沉醉在各自的艺术世界里:马路以剪刀在红纸上裁出寻常光阴,高清旺指尖摩挲着皮影上的岁月刻痕,汪莲莲于空寂山野间唱响“花儿”的婉转,交巴加布在幽暗灯火下勾勒佛国的庄严……在《执念》一书的首发式上,作家刘震云谈道:“喜爱是一门传承的技艺,把平凡的日子过得不平凡。”那份沉浸其中的专注与满足,那种与技艺水乳交融的生命状态,正是《执念》传递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关乎文化何以不朽的最动人答案:当热爱融入生命本身,技艺便拥有了穿越时空的不灭灵魂。
《执念》一书,讲述了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家族责任、文化使命的赋予,是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传递。非遗是需要长期浸润的技艺,在祖辈师父的传承中,他们不仅传承技艺,更是对“艺德”“匠心”的耳濡目染,长期熏陶。古代拜师有束脩之礼,而非遗传承大多保留了这份尊师重道的敬畏与虔诚。传承的核心是“心法”的延续——唐卡传人、道情皮影的传人坚持用繁琐复杂矿石着色,这是对材料选择的虔诚之心;太平鼓王精心钻研太平鼓的制作,几十年如一日地优化鼓的重量,这是对器具功能的极致追求;道情王子对节拍指法的细细揣摩,这是对观众的尊重与诚意;凉州董贤孝董永虎行为示范千年历史中的贤孝之道,这是对贤孝最好的注解;羊皮筏子传人成为黄河船老大,这是羊皮筏子的初心与渡人使命……“工匠精神”与“敬畏之心”,正是承载这份文化执念得以延续的精神内核。非遗,蕴涵着中国乡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与优良品德,传承人在延续技艺的同时,也以自身为范,将这份民族精神传递给了后人。
非遗并非化石,而是需要激活与流淌的民族文化之河。无须讳言,如何拯救非遗,是当下非遗传承面临的难题。随着非遗日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远去,如何让其乘上现代文明的快艇,成为每一位非遗传承人深思的话题。经济压力、后继无人、市场萎缩、社会认同低、创新焦虑,是非遗普遍面临的困境。难能可贵的是,《执念》中提到的十二位传承人并未固步自封,而是主动向外拓展非遗传承的边界。唢呐艺人马自刚与歌手谭维维跨界合作,将金唢呐吹进了众多青少年心中;道情王子许明堂在快手平台直播道情皮影,让道情皮影活跃在人们指间;90后木偶戏传人徐宁将川剧变脸喷火表演有机融入,让木偶戏在21世纪重焕生机。在此,作家张晓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份剥离了所有功利色彩的热爱。这种热爱,构成了传承人“执念”中最坚韧、最恒定的基石,让他们在困境中依然能从技艺本身汲取力量和慰藉,也让守护与创新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
十二位传承人,十二种“执念”,构成了一幅中国非遗传承的微型全景图。
执念有声,声声入耳。这份“执念”,是纯粹的热爱与虔诚,是文化传承的自觉与使命,更是快节奏生活里的另一种可能与选择。在坚守的背后,是他们沉潜的专注与不屈的韧性。他们对传统的敬畏、对精神家园的守护,恰是浮躁生活中的一剂强心剂。正如十二位传承人的故事所深刻诠释的,非遗传承的本质,既是精神与技艺的血脉相承,也是个人在困境中以“执念”为灯的孤独坚守,更是在深扎传统之根的基础上,对创新智慧的谨慎探索——这生生不息的执念,终在时光里沉淀为文明延续的回响。
执念有声,声声入耳。《执念》一书,正是以史料性与文学性的交融书写,为正在消逝的文化留存下珍贵的口述史,刻画了平凡人在文化传承中的非凡精神力量,实现了对匠人精神与文化担当的深情礼赞。与此同时,它也深刻揭示了非遗保护的紧迫性与复杂性,向全社会发出了文化保护的深切呼吁:守护非遗,便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这穿透纸页的执念之声,终将唤醒更多人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与守护。而传承人的“执念之光”,正让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在民族记忆中愈发熠熠生辉。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曹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