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艺文

重温红色经典电影

《永不消逝的电波》:老电影,新思考

  •   本栏目由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晚报社主办

      《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英雄故事的电影。重新观看这部电影,除了铭记历史,追思革命先烈,又让我多了新的思考。
      上世纪50年代,这部电影将主人公一改其他文艺作品的“武将”主角形象,以上海工作过的优秀地下党员李白烈士为原型,创作了李侠这一忠心耿耿、临危不惧的经典影视角色,一名温文尔雅且格外睿智的无线电通讯兵。电影开场后不久,《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背景音乐响起,这首被誉为“中国第一军歌”的音乐作品,谱写于土地革命时期,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行动准则的高度体现,更是像李白一样的优秀党员的真实写照,他们虽然没有越川跨江上阵杀敌,但是他们凭借自身的专业专长,配合前线的将士,出色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奉献了热血青春和宝贵生命。
      其次,这部电影艺术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是如何锻炼人、塑造人的。影片中,李侠的妻子何兰芬,从一位普通党员,成长为一名优秀地下工作者,便是最好的印证。一开始,何兰芬对地下工作不熟悉,面对新的环境,连上街买菜的时间这样的小细节都不能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年、两年、三年……十年,她与李侠作为革命伴侣和生活伴侣,一次又一次为延安成功地传递了情报。而李侠,也在多年的地下工作中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毅。影片最后,“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李侠镇定自若地迎着枪口吞下电报稿,并向战友们深情地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动人心魄的一幕,令一代又一代观众潸然泪下。李侠的死,换来了何兰芬母子的生,换来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电影之外,李白烈士的儿子长大后继承父亲遗志,到北京邮电学院学习,后供职于上海电子工业部某研究所,继续完成父辈未完成的使命。
      再者是伟大的文艺作品对人们工作和生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触及人的灵魂。”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这样的文艺作品。李侠从事地下工作十多年,一直保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待工作永远怀着一份赤城的革命热情,哪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仍然用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守护一位共产党员的底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样的电影情节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放在当下重温回看,更是具有现实意义。而李侠和何兰芬,从工作需要假扮情侣,到成为真正的夫妻,结婚生子,影视作品中首次以这样的方式演绎婚姻,也是别有意味的。二人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伴随着复杂危险的革命工作,在平淡日子和对敌斗争中,感情生活坚如磐石,莫不让人向往和羡慕。影片没有刻意渲染,直到一家三口只剩下何兰芬母子,于是不难让人去思考,和平年代乃至现今当下,婚姻和感情便是每一次日升日落间的家长里短和柴米油盐,爱着的人在身边,生活的勇气还没忘。
      电影只有一个多小时,故事终究要讲完,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电波”永不消逝。“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这是影片中李侠时刻挂念的生活,这更是李白烈士为后来人创造的生活。七十余年行过,新时代的我们,就这样通过黑白胶片,追忆着先辈,缅怀着英雄。

    李义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3-01期

    • 第2021-02-28期

    • 第2021-02-27期

    • 第2021-02-26期

    • 第2021-02-25期

    • 第2021-02-24期

    • 第2021-02-23期

    • 第2021-02-22期

    • 第2021-02-21期

    • 第2021-02-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