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叫李素兰,1931年2月出生于沁县万井余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2012年8月,因遭遇一场车祸不幸去世,享年82岁。
母亲一辈子艰辛。1971年冬,父亲在太原因病去世,家庭生活的唯一支柱一下坍塌了,面对家徒四壁的穷家,面对嗷嗷待哺未成年的孩子,母亲擦干了眼泪,默默无语,用她那柔弱的肩膀坚毅地挑起了全家继续生活的重担。
为了生计,母亲白天到生产队劳动已经累得精疲力尽,晚上回来还要纳鞋底、做枕头,每晚都是十二点以后才躺下休息,第二天早上不到六点就又起来了,给孩子们做饭、打扫院落、抹擦家里……等孩子们都上学走了,她就又参加劳动去了,日复一日,永不停歇。
除了劳作的辛苦,还有生活的不易。有一次队里打完了豆子,准备给社员们分豆子,母亲高兴地和我们说,分上豆子就可以给我们吃长长的擦疙斗了,我们幼小的心灵升起了美美的企盼。那天晚上,母亲拿上口袋,早早就去打谷场上等着叫名字分豆子,一直等啊等,等到场上来分豆子的人都走光了,也没叫她的名字。她上前询问是怎么回事,分豆子的人回答,你是粮款短钱户,不给分!当时母亲心就凉了半截,肺都要气炸了,但也没办法,只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谁让咱是短钱户。打那以后,母亲更是付出十倍的努力,不仅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还要参加队里的加班活,就是为了多挣几个可怜的工分,尽力减少短粮款。
虽然母亲没明没黑、累死累活的劳作,也未能改变我们家贫困的根本状况。有一年,我已考到郭村中学念高中了,中秋节学校放假,我拿着两个平时攒下的红面窝头,高高兴兴回家过节。傍晚时分,我回到了村里,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火烧、月饼的香味,我思忖着,母亲也一定烧好了饼子,准备好了饭菜,正等着孩子们回来团团圆圆过中秋呢。当我进到院里,推开家门一看,黑黢黢的家里,母亲一个人怔呼呼地坐在炕上,眼里似乎浸着泪水,一声不吭,经我询问才知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那天晚上,我们全家人就分着吃了我带回的两个红面窝窝头,度过了一个我终生难忘的中秋节。
母亲心灵手巧、勤劳聪慧。我们几年不做一件新衣服,总是大的穿了二的穿,二的穿了三的穿,一个接着一个穿,一件衣服穿得破烂不堪了,还舍不得扔掉。母亲手巧,不仅会绣花,更会补衣服,我们穿的虽然补丁摞补丁,但却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从来没有邋遢过。平时虽然天天粗茶淡饭,少盐缺醋,但母亲却能做出花样来、做出味道来,让我们总是吃得津津有味。有一次匠人来家里干活,早上母亲专门给匠人们蒸了二面馍,给我们蒸的是山药蛋蛋。结果山药蛋蛋吃光了,二面馍却没有动,匠人们说山药蛋蛋比二面馍好吃多了。原来母亲把山药蛋擦成丝,拌上玉茭面,加上盐、花椒、葱、香菜等调料,蒸熟后香气扑鼻,十分可口好吃。多少年来,穷家虽然没什么好吃的,但经母亲做出来的饭菜十分香甜可口,至今还回味无穷,难忘母亲的味道。
那些年母亲整夜整夜的纺花织布,我们小时候穿的新衣服、铺的褥子、盖的被子,基本上都是母亲亲手做的布料。晚上我们睡到半夜醒来,看见母亲还在油灯下忙碌,不是做这就是做那,手头总有做不完的活。小时候不懂事,现在回想起来,感到母亲真是用钢铁铸成的,天大的困难也压不垮她。
在母亲的操持下,我们一个个长大成人了,在母亲的张罗下,我们一个个也都成家立业了,各方面的条件也都好了,母亲可以歇歇了。但母亲一生勤快不知疲倦的秉性使她坐不下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家分了二亩七分口粮田,她还是起早贪黑,精耕细作,有时中午还要带上干粮不回家,整天钻在沟里平整地面、挖排水渠、垒地堰,把地整得平平整整、排水畅通、旱涝保收。有些空余时间,她还要刨荒小块地,种上些萝卜、胡萝卜、小杂粮等。母亲在土地上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充分体现了一个善良农民与土地的深厚情结,展现了一个农家妇女热爱故土的伟大情怀。
母亲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儿女,奉献给了家庭,奉献给了社会,唯独没有自己,她身上的人性光辉、浩荡母恩,我永世不忘。
□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