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夜读

《伟大的变革:中国追梦新时代》节选——

第一个五年任期的新方针和新成就

  •   《伟大的变革:中国追梦新时代》(法)魏柳南著 东方出版中心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中国,将如何接续奋斗新时代?又将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本书作者魏柳南系法国汉学家、战略学家、远东学博士,他以历史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客观而理性地考察中国新时代的开启、重大战略的转型、依法治国的稳步推进、经济改革的中国特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力度空前的反腐等,总结了中国成功的深层次因素,高度评价了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和吸引力,并对中国如何应对新威胁完成新使命提出了建议。
      本书还对西方经济、社会和政治模式进行了深刻剖析和反省,对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强化政治定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习近平主席就任以来实施的战略明显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既基于个人的生活经历,也建立在对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改革开放所遇到的问题的反思,同时还有对中国民众情感及不满的切身关注。习近平主席的第一个五年任期引人瞩目的是,正式提出了一些成为发展政策主导原则的概念,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提出了在各个领域迅速采取重振改革的措施。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概念如下:
      1.“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提出的这个理念包括两个目标,时间表确定为: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得以实现。虽然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经常被拿来和美国的“美国梦”比较,但这两个概念还是存在显著的不同。代表美国社会形象的“美国梦”纯粹是个人的、个体的雄心壮志。一些先驱者来到美洲大陆以寻求更好的生活,寻找征服、建设、发展的完全自由,忘记在欧洲由于宗教缘故而受到迫害的过去,这是美国社会的基础所在。美国人尽管也会提及祖国、美利坚民族以及美国的伟大,但人人憧憬的还是财富、幸福和个人自由。由中国政治阶层提出的“中国梦”则是一个集体的雄心壮志,“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它是在传统基础上建设一个新国家、让中国重新达到在西方列强于19世纪上半叶入侵中国之前曾达到的伟大高度。这或许是引起海外,尤其是欧洲和美国担忧的原因之一,他们担心新的中国会寻求对历史的报复,让曾经的帝国主义列强为他们在中国半殖民地时期对中国犯下的罪行付出代价。当时的很多西方著作都记载了那个时期中国所受到的屈辱以及西方对中国人民公开表达的不屑。
      习近平主席认为,距离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已经很近,但在实现目标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需要更加努力,在改革开放的前数十年间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富足之后,存在着努力的劲头松懈下来的风险,中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加大,党内分歧也在加剧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在前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提出一系列主题之后,“中国梦”的提出似乎旨在激励中国人民,这或许是自习近平就任之初就开始推广这一理念的原因,围绕这一理念,其他深化改革的政策也随后推出。
      “中国梦”的目标也涵盖与传统儒家哲学中“天下”的概念相对应的国际层面,因为它的雄心壮志中包括与世界分享中国的成功和为其他民族带来幸福的目标。中国应该继续以和平发展为目标,并为世界其他地方的发展作贡献,“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
      “中国梦”的理念在海外自然受到很多怀疑。外国观察家和媒体列举了近年来中国改革道路遇到的种种困难:中共的一些领导人不断被查处,被腐败侵蚀的干部,城乡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房地产的泡沫效应,人权、污染、司法腐败等方面的问题,以及种种其他弱点,这些问题使得外界的中国专家们对中国在未来数十年里成为强国的可能性表示怀疑。然而,迄今为止,历史却不停地一年又一年打破了这些怀疑。应该承认,四十年来,中国让所有外国观察家的分析和预言都落空了,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原创的、新颖的,与所有现有的经济和政治理论既有一脉相承的,也有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
      2.五位一体
      2012年11月发布的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到了“五位一体”的概念。习近平主席就任以来希望加快改革进程,加速改正以前的错误,并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个方面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的战略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方面,通过开展铲除民众深恶痛绝的现象——比如腐败——的运动重新凝聚人心;另一方面,将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防止地方政府失控,保证中央决策能够得到落实,而不会被阳奉阴违或是拖延。如我们随后所见,这一政策的成效很快显现,并给习近平主席的第一个五年任期打上深深烙印。
      3.四个全面
      随着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12月14日在江苏发表的一次讲话中首次提及“四个全面”概念,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上了自己的印记。此前,四代中国领导人分别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毛泽东领导了中国革命,让中国重新独立和主权完整;邓小平提出自己的发展理论;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的提出,是建立在此前历代领导人的战略以及中国毋庸置疑的崛起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一词似乎清晰表明,在这些原则的要求下,过去的建设出现的偏差将得到纠正,“复兴”道路上的障碍将会被克服。这一战略的最终目标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义桅教授曾清晰地论述了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十字路口所身处的这一前所未有的局势:
      事实上,中国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化甚至是社会主义,但这一切并不基于旧有的思想。美国梦并不是中国梦的参考模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要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是要创造一个新的中国身份。
      清末的哲学家和改革主义者梁启超曾提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论述,王义桅在回顾这一论述后,提出了当代中国的三个身份:
      ——“传统中国”,一个主要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文化中国”;
      ——“现代中国”,一个建立在鸦片战争以来、努力寻求独立和繁荣的革命历史基础上的“政治中国”;
      ——“全球中国”,一个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基础上,与全球化的利益和思想相交织的“经济中国”,是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
      2012年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中国所实施的战略令一些西方国家感到不爽。随着中国更加自信,面对外来压力更加坚定,外国领导人和公众舆论开始产生模糊不清的反应,忧虑日增甚至敌意有所上升。一个希望以温和谦虚的姿态融入被美国设计好的国际秩序体系的中国,不仅要满足商界只希望中国按照他们的意愿开放市场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西方领导人按照他们提出的条件加入多国集团组织(G8组织、G20组织等)的愿望。然而这些期待幻灭了。中国的确在逐渐融入所有和国际社会治理有关的大型国际机构中,却拒绝接受有可能损害本国利益的条件,比如全面开放金融市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3-14期

    • 第2021-03-13期

    • 第2021-03-12期

    • 第2021-03-11期

    • 第2021-03-10期

    • 第2021-03-09期

    • 第2021-03-08期

    • 第2021-03-07期

    • 第2021-03-06期

    • 第2021-03-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