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到太原车辆段退休职工任永康家做客。谈起工作经历,任师傅津津有味地回忆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9年11月27日,任永康出生于山西平遥。1966年8月,他被招聘到太原冶炼厂生产电线。1970年,他报名参军,12月26日,他们从太原东站坐上“闷罐车”,前往内蒙古土木尔台服役。197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光荣退役,同年5月,被分配到太原车辆段运用车间辅修组,定期检查各型车辆走行部和制动系统。
那时,没有太多机械化设备,更换轴瓦、制动缸、闸瓦等部件主要靠人力,夏顶烈日,冬迎寒风,工作又苦又累,特别不容易。任师傅说,有一次上夜班,他对西安厂一节车辆轴瓦车开盖检查,发现有许多伤痕,从22点起,他们四个人,两人一组,钻在车辆下面,借着手电亮光,用两台液压机把轴箱缓缓、均衡、同步顶起来,迎着头、费力地逐一拆下八块轴瓦。看到都已经裂损,就从组里拿来20多斤的新轴瓦,并用刮瓦刀对其加工到符合工艺标准,然后小心翼翼安装好新轴瓦。由于天气寒冷、地方狭窄、更换难度大,他们一直忙碌到第二天8点多才换完轴瓦。
那时,全段有800多人,设乘务、库检、车电、日勤、修车和设备六个车间,有30多辆22型滚动式轴承车辆,300多辆21型摩擦式轴瓦车辆,还有18型日式木质车辆和行李车。
两年多后,任永康出徒了,调到暖气组,跟随乔延亮工长,对各种型号车辆(即车厢)的采暖设施进行整修。那时,冬天是靠蒸汽机车给车厢里供暖气,老式车厢用的是汽暖,要从段锅炉房给每节车厢里供蒸气才能检修作业,后来变成用煤炉或柴油炉烧热水,通过车厢的管道供暖气。干暖气组的活一般三年才能出徒,由于任永康干活认真仔细,善琢磨、肯吃苦、乐奉献。他一年就出徒;第二年担任组长;第三年担任验收员,每年都被评为段先进生产者。
1978年12月,他调到库检车间。车间设甲班、乙班和丙班,每班20多人,采用三班倒。他在甲班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检查车辆走行部、制动系统,以及两节车厢的连接处,圆满完成每项任务。
由于技术好、业务精、工作出色,1981年9月,他被调往太原至西安185/186次直快列车上,与邵世信、郭兆祥共同值乘。当时,人民型蒸汽机车牵引的列车有12节车厢,最多14节车厢。全长651公里,运行12个多小时,需在介休站、临汾站、侯马站、运城站、孟塬站、渭南站停车。在临汾站和孟塬站更换火车头,停车15分钟,他们就下车按照分工,用手摸所有车轴、感觉轴温是否正常,用检点锤检查走行部零部件的状态。如今,列车每节车厢在电器柜里都设有轴温报警系统,能直观地观察到每个车轴温度的动态变化。
1983年8月,他调到太原至郑州295/296次直快列车;1985年8月,他调往太原至济南277/278次直快列车,并担任乘务长;1986年9月,他调入太原至镇城底561/562次普速列车;1988年10月他荣调太原至北京的列车,进京列车需满足政治合格、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等条件。他一干就是21年,直到2008年9月退休,排除了闸瓦丢失、缓解簧折断、折角塞门关闭等许多故障。其间,1995年,车辆更换成25型空调列车,车次经过K387/388、K19/20、K389/390、K601/602次的变化,不变的是他心系旅客,确保列车的绝对安全。
199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任永康值乘太原开往昆明的旅游列车,获得游客的好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07年4月28日,他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他获得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路风先进个人、“八五至十五”建功立业奖章、北京铁路局先进生产者、太原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等66项荣誉。
问起工作感受,任永康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认真、较劲,我是一名党员,就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尽职尽责,确保安全,当好标兵。”
刘路(图)张秋生(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