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做久了,多遇到各种的状况,在尝试解决之后,往往就得到一些经验,非但是对处理特定事情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人的进德修业,也能作为一种类比而有所领悟。农耕是人类生产食物重要的产业,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如果我们把种田的过程比作个人成长的历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事操作,比拟人的教育,会发现其中自有相似之处,而能得到一些教训。
我们会发现,人的养成与田间的庄稼成长,同样受其本性以及自然环境、人为的努力等多样因素的影响。
一块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地,可以经由锄草、整地、施肥成为良好的田地,就像是孩子原初的心性,可以接受教育,而有美好的德行。而其间的工作是繁多而琐碎的,每个婴孩原本都是天真的,饿了要吃、渴了想喝,无所谓善恶,为什么后来有的成舜禹,有的成桀跖呢?在于是否能培养美德而除去恶德而已。这就像农夫尽力除去杂草一般,《左传》周任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意思是说:为国谋事的人,见了恶事要像农夫见了杂草必要努力除掉一样,把它们割断除掉,堆积起来,断绝它们的根,不要使它们再繁殖,然后善事才能伸张。这实在说得好啊!个人的修养品行,不也是如此吗?
犹太人对于子弟的教育也十分注重,在其经典《塔木德》中有一则故事:一位哲学家带领一群弟子坐在旷野上,哲学家问这旷野上长了些什么?弟子回答长了杂草,于是哲学家问谁能告诉我如何除去这些杂草?弟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用铲子铲,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用石炭,还有个弟子说斩草要除根,所以挖根就行了。哲学家并没有即刻说出最好的方法,而是说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除不掉的,明年还来这里相聚。
一年后,大家看到原来的旷野已经变成了庄稼地,但是哲学家却没有来,几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整理他的书稿,发现了一段话:“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诚然,人的本性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就像肥沃的土地本来就是要生长植物的,与其专注于禁止自己做不好的事,不如积极地做好事。所以《薄伽梵歌》说:“没有人不做工作能达到非工作;他也不能只为了放弃工作而达到完美。因为即使是一会儿,没有人能够忍受不工作;因为每个人是不断地被自然产生的三德强迫去工作。”(喜、忧、暗是自身的三个性德)
因此,好的农夫不误农时,该整地、作畦、施肥的时候,就整地、作畦、施肥,如此依照节气时令从事农事,虽然有可能因为气候的偶然异常,有水、旱灾导致的祸患,但是从长远来看,总是收获的情形较多。类似的,有德的人照理是应该通达的,可是不幸身处在乱世,价值混淆,也有可能贫困潦倒的,君子这时反而要坚持操守,不可与小人同流合污。所以荀子在《修身篇》言:“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这就是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态度,不应为贫穷而折损了志气,做应该做的工作,因为工作是比不工作为佳,同时在除去恶习之外,还要学习美德,如此心存善念,身做好事,行之既久,方能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圣贤境界。
□陶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