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3岁的大同市剪纸民间艺术家张予竹缘于一种深入骨髓的热爱,从十二三岁开始自学刻刀剪纸。50年来,在剪纸艺术的路上潜心钻研,不断向技艺的极致进发。近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大同市云冈区恒安新区,采访了这位醉心于剪纸的民间艺术家。
张予竹家两室一厅的居室干净整洁,其中一间专门用于剪纸的创作。张予竹说,2018年退休后,他就喜欢每天安静地坐在工作桌前,在剪纸的“方寸世界”里不断探索,收获人生的快乐。
张予竹说,上小学时,由于他经常给班级做板报,所以积累了许多绘画基础。上初中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刻刀剪纸,就被剪纸那种视觉上给人以镂空感觉的艺术美深深吸引,也从此开始了他长达50年的艺术探索。
50年来,一遍遍转动刻刀,一次次手起刀落,除持之以恒的坚持外,张予竹还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超越自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制作精美的剪纸作品,刻刀的好坏至关重要。2003年起,张予竹创新性地使用小型号手术刀片制作刻刀,并将以往在玻璃上剪刻改用橡胶板代替。这样一来,不仅剪纸作品更加精细,而且还省时省力。2014年、2019年,张予竹从之前的单色剪纸又分别创作刻刀剪纸中的写实主义剪纸和衬色剪纸,剪纸技艺更加精湛。从2003年至今,张予竹创作的剪纸作品多达上万幅,他本人也获得山西省一级民间艺术家殊荣。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予竹越来越深爱剪纸艺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近几年,他的作品中饱含家国情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创作了多幅衬色剪纸作品,作品致敬抗疫英雄,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近日,他又完成了高1.38米、宽68厘米的《中国古都天下大同》长幅衬色剪纸作品。
一把刻刀在纸上穿梭游离,行云流水,亭台楼阁花雪月,方寸之地见真章,这就是一位民间艺人50载孜孜以求的人生真谛。正如张予竹所言,一把刻刀的艺术,是文化,更是一种文明的理念,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这门传统技艺。
山西晚报记者 刘俊卿 通讯员 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