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关于“历史必然性”的豪情宣示

  •   系列电影《大决战》原先是为建国40周年筹拍的献礼片,因摄制工期延迟,改在建党70周年的时间公映。从《风雨下钟山》(1982)开始,以航拍大远景和凝视性长镜头为特征的革命史诗片已经走过近十年的风雨,影片制作团队对于相关拍摄技术和电影语言的掌握日臻成熟;然而,以电影的方式再现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在中国尚属首次,头绪繁杂的叙事安排和基于现实语境的意义诉求是影片创作方所面临的核心课题。其中,影片《辽沈战役》(上、下集)以自己的方式,在这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探索。
      战争是很多人参与的复杂事件,全景式地再现整个战役,对影片的叙事安排提出很高的要求。电影《辽沈战役》的叙事是在国共双方统帅部和国共双方战役指挥部这四条线索的平行或交叉中实现的。其中,国共之间的斗争是主要矛盾,双方统帅部与各自战役指挥部之间的分歧纠葛是次要矛盾。共产党内部着重讲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与以林彪为代表的野战军指挥部之间关于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的分歧;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则复杂得多,不仅有蒋介石与卫立煌之间关于撤离还是坚守沈阳的争执,还有嫡系与非嫡系之间的矛盾、嫡系内部的派系争斗。共产党阵营的分歧属于见解之争,上下级之间关系融洽,目标是一致的;而国民党内部的争执和算计却掺杂着派系利益和个人前途的考量,具有不可调和性。影片在这种参差错落的对比中,暗示了“人和”这一要素对于战争结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表达国共决战代表着两种民族命运(统一还是分裂、进步还是倒退、光明还是黑暗)的大抉择这一主题,影片没有将镜头局限于战争领域,而是广泛地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人心等各个层面去追寻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西柏坡篮球场上老帅们与警卫团战士的比赛、塔山阵地上解放军战士们之间的调笑、待嫁姑娘对于小战士的呵护、蒋经国上海“打虎”宋美龄出面阻拦等,乍看起来是闲笔,却都指向了“民心向背”这一决定性因素。影片的制作者们在安排国共双方阵营的活动场面时,抓住了历史转折期人物的不同处境和心态。共产党和解放军阵营的片段突出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风格,显示出一种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而国民党阵营的场面则处处流露出一种如临大敌的气氛。
      任何形态的历史叙事都是在一定的“阐释原则框架”中实现的,以说明历史发展的进程规律。中国共产党必然战胜国民党集团,解放军必然取得大决战的胜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这种关于“历史必然性”的表达是电影《辽沈战役》的核心意涵。这一意义诉求不仅表现在影片的对比蒙太奇和细节特写镜头中,还表现在一些寓意丰富的象征性镜头中。比如影片序幕中冰河开冻、冰排呼啸而下的场面暗示了巨大的历史推力下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第一场戏中众多船工推船划桨的宏大场面代表了人民的力量,等等。影片中的这些写意镜头不仅调节了战争叙事的节奏,而且契合了影片的史诗风格,强化了主题的表达。
      《辽沈战役》是上世纪90年代系列电影《大决战》的奠基之作,它以铿锵有力的画外解说词宣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历史自信。此后的三十年里,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了国家实力的一次次跨越式发展,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了民族复兴的潮头,从而将影片表达的历史自信上升为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三十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力量的崛起,承载主流价值观的节日献礼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建国大业》《革命者》《1921》等影片凭借自身的叙事感召力登上了年度票房排行榜,主流革命历史的叙事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
      重温电影《辽沈战役》所展示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慷慨万千,却又信心满怀。

    杨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9-01期

    • 第2021-08-31期

    • 第2021-08-30期

    • 第2021-08-27期

    • 第2021-08-26期

    • 第2021-08-25期

    • 第2021-08-24期

    • 第2021-08-23期

    • 第2021-08-20期

    • 第2021-08-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