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艺文

吕良:战地琴声

  吕良,原名吕眉寿,1934年3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稷山县。他的父亲吕光辰是村里一名小学教员。1936年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从陕西渡黄河东征时,他加入了队伍。国难当头,吕光辰毅然投笔从戎。母亲李海竹是稷山县牺牲同盟救国会的妇救会主任,从小吕良会说话时起,母亲就开始教他唱革命歌曲。吕良家除了年老的祖母和他七婶是家庭妇女外,其他人不是共产党员就是共青团员,或者少年儿童团团员、少先队队员。吕良的叔叔吕光都193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被授予“三级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荣誉。叔叔在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后方勤务某分部政治委员,一次战斗中,以身殉职,壮烈牺牲。
  这么多年,吕良忘不了自己的叔叔。
  1937年,叔叔在忻口战役中负伤,住院期间,途经稷山县城时回家停留了片刻,顺带给了小吕良一个礼物——口琴。吕良爱不释手。此后,白天吹,黑夜吹,饱了吹,饿着肚子也吹。反复吹,吹啊吹!一年又一年!琴音,高高低低,长长短短,飘出成调或者不成调的音律。那个口琴,是苦难岁月里可以充饥的食物,给凄苦的生活带来了难得的笑声。烽火燃烧的岁月,不仅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血与火的记忆,也让音乐的种子在心里结结实实地生根发芽。1948年,吕良进入吕梁军区十分区财经干部学校学习。在校期间,自学学会了吹笛子。同年入伍,成为一名随军文艺战士。
  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后期的一场大型战役,1948年,吕良作为西北野战军10旅宣传队的一名宣传员,随军开赴太原前线。在晋中战役的一次战斗中,部队缴获了阎锡山军的一架日制纽扣式手风琴,宣传队长把它交给了吕良说:“以后你弄这个。”手风琴的入门难点主要在左右手的配合,基础配音、音节、换位、力度等练习,每一步都需要花不少时间。不服输的吕良很快就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更是没想到,他的琴声飘过了后来70年岁月的荣光。
  “别以为我们文艺战士就会吹拉弹唱。队伍休整时,我们演出,但是,如果战场需要,我们随时随地服从部队指令。我们也上前线,打击敌人。”
  说起太原战役,有两件事吕良印象最深。
  1948年10月17日晚上,解放军攻打牛驼寨。他被分配到卫生队,在战地医院,抢救伤员。牛驼寨争夺战非常激烈,阵地几次“拉锯”,血流成河,垂死挣扎的敌人最多时一天疯狂反扑达八九次之多,我方战士不断有人受伤。一个又一个的伤员,密集地从前方战场抬到战地医院。战地医院,就是战场旁的一个村子,分布在村里乡亲的院中、家中。按规定,重伤员要转到汾阳后方医院治疗。吕良说,有个腿部受重伤的战士,须马上转到后方医院方可保命。可是,那个战士怒目圆睁,和卫生员发脾气,说他还能扔手榴弹,他要回战场打敌人,不转院。吕良回忆说:“你真的不能不被我们战士那种大无畏精神打动。他们上了战场,舍生忘死!我们有这样的勇士、这样的队伍,怎能不取得最后的胜利?”
  另一件事是战地喊话。“解放太原,我军不仅对敌人施以强大的军事压力,也广泛开展政治攻势。针对敌军士气低落普遍厌战的情绪,我们喊话,瓦解敌军。”
  那是1948年12月,一个严寒冬夜。镜头里冻结的汾河河面,泛着寒冷的白光,镜头里,两个战士,棉军帽,棉军衣,借着夜色的掩护,藏身于汾河这边的堤堰后,他们的头顶,微微高出堤堰。在太原战役前线喊话展开政治攻势的,正是吕良。
  “我们一喊话,对方就用小钢炮隔河射击,有一次喊话时,一枚炮弹在身边不远处落下爆炸,碎石沙土劈头盖脸地落了我们一身,很是危险。但我们毫不畏惧。”吕良补充说。
  后来得知,这一时期投诚的阎军越来越多,有时是一个班、一个排。太原战役,我军瓦解阎军达3万人左右,可见“嘴巴仗”的威力。
  1953年元旦刚过,吕良的部队要开往抗美援朝第一线,新番号“中国人民志愿军七〇五大队文工队”,战士们摩拳擦掌,都争着去抢着去。不几日便乘闷罐车,西上北进……子夜,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开始了新的战斗。
  为了有效反制艾森豪威尔在朝鲜中部的冒险计划,我军需抢修新的战备运输线。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如期实现,要从文工队抽38个文艺兵去工地。吕良和其他战友同时写了请战书。人员名单公布了,没有他!吕良那个急啊!后来,工地开工后,他去泰川工地卫生所见了战友马金凯,小马生病不能去工地干活。吕良就又去找队长,请求顶替小马。
  寒凝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只有把地面上一米多的冻土揭去,方能开始实际的施工。按规定每人每天平均要完成2.5立方米的任务。吕良和战友们不停地挥镐,一镐一镐下力气开凿。汗水湿透了身上的衣服,衣服结成了冰块。他说,当时,顾不得冷,干起活来也根本不觉得冷。只是,每晚从工地回去后,衣服冻得直挺挺的,满手是血泡。连续数天,他们每天人均完成3立方米取土,名列全师第一。
  铁道兵不怕苦不怕累,冒着生命危险在工地战斗,殷龟铁路在3月31日正式通车——比预期竣工时间提前了一个月!他们创造了65天建成129公里山区铁路的奇迹!
  吕良所在的文工队,既要在工地干活,还要挤时间进行新作品的创作、排练,为战士们演出。吕良,放下镐头,就拿起手风琴。用文艺方式把毛泽东思想深入宣传,把战士们的战斗情绪鼓得高涨。
  吕良把他的手风琴看得比命重。有一次,他挎着心爱的手风琴随文工团一起去担架二营和新兵二、四营慰问演出。路上,一条一米多深、一米五宽的壕沟横在眼前。他不顾危险用力一跳,没想到手风琴的一根背带突然绷断,眼看手风琴就要甩出去,他飞速一把抱住琴,却猛不防一个跟头跌进壕沟。还好,琴完好,人无大碍。从壕沟爬上来,他左胳膊肘处棉衣服洇出了一片血迹,才知道左胳膊擦破一大块皮。战友们说赶紧先处理一下伤口,吕良连说没事没事。他却弯下腰,割下半截棉鞋带子,捆住手风琴的背带。到营地后,继续用受伤的胳膊弹奏,顺利完成了那次演出任务。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向同志学习,向书本学习,不断探索、研究,创作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战歌,在我军传唱。包括《消灭细菌战》《拥军》《到保卫祖国的最前线去》《小王追小张》《抢修新线》《铁道战士修路歌》等作品。在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第一届文艺汇演时,吕良获得“优秀演员”的称号,他创作的《铁道战士修路歌》获作品“二等奖”。
  朝鲜战争胜利后,部队归国。八年的军旅生活,吕良也由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个有坚定政治方向、成绩优秀的革命文艺战士。

  焦淑梅
  (此栏目内容节选自三晋出版社新书《战火中的青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0-13期

  • 第2021-10-12期

  • 第2021-10-11期

  • 第2021-10-08期

  • 第2021-09-30期

  • 第2021-09-29期

  • 第2021-09-28期

  • 第2021-09-27期

  • 第2021-09-24期

  • 第2021-09-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