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脑,观看《渡江侦察记》,镜头里面风吹着江边芦苇哗哗摇摆,水面的湿气好像扑面而来,瞬间有种回到童年的感觉。这部1954年上映、由汤晓丹执导的影片,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朴素味道。观看它的过程,像嚼一粒咖啡糖,浓郁的甜味和苦味同时在舌尖回转,甜味是因为渡江战役最终胜利了,苦味是为了获得情报,几位战士献出了可贵的生命。
电影改编自“先遣渡江英雄连”的事迹,故事不复杂,讲述1949年,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后,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准备横渡长江,南下解放全中国。蒋介石在长江南岸加强修筑防御工事进行抵抗。在大军渡江之前,为了了解江防情况,解放军特派侦察部队李连长带领一个侦察班,先遣渡江去侦察敌情。李连长接受命令后,率领吴老贵、周长喜、杨威、小马等九人,在黑夜里乘坐帆船渡过长江,进入蒋介石部队占领的白马山区,与当地游击队长刘四姐取得联系,探明了敌人的江防部署,协助大部队取得战役成功。
在故事为王的今天,这样故事稍嫌简单、也缺乏惊天动地大场景的电影不够吸引人,但它表现出的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人民和战士之间的真挚情感还是让人感动。看完之后,毛泽东《七律·到韶山》里面的两句诗马上涌上脑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影片里,无论是解放军的侦察班,还是刘四姐带领的游击队,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在面临危险和困难时,为了理想和信念,挺身而出,付出巨大的牺牲,乃至生命。
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周长喜和吴老贵。周长喜驾驶着在公路上截获的敌军卡车,与战友们化装成敌军模样,开进敌人榴弹炮阵地侦察情况,驾车回来时被敌人发现,为了掩护李连长他们脱险,周长喜开上卡车冲向敌军阵营,与敌人撞车同归于尽。
吴老贵是因为敌军炮弹击中报话机,致使侦察班和江北失去联系。为了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情况,他和小马受命突围,乘夜泅渡过江,把报告带给指挥部。过江时被敌人发现,吴老贵为了掩护小马,和敌人进行顽强战斗,英勇牺牲。
电影在刻画这两个人物时,对于周长喜,突出了决绝果断。他让战友们下车后,独自驾车毫不犹豫地冲向敌军。他无声的行动像一座坚固的丰碑,他的牺牲无声而壮烈。
对于吴老贵,突出了英勇多情,他中弹之后自知难以渡江,选择掩护小马。这时他说了几句话,真实而感人。“小马,我掩护你,记着写封信给我老婆,告诉她我没有白穿她给我做的布鞋。”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吴老贵没有说豪言壮语,而是惦记着给老婆一个交代。让观众看到,共产党人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情感。
除了这俩人,电影中的其他共产党员也都是英雄。比如李连长。为了了解敌人新增加的火力很强的榴弹炮团情况,他和大家一起化装成敌军模样,深入虎穴;为了搞到江防工事图,与战友们化装成老百姓,混在被强征去修筑江防工事的民夫队伍里,进入要塞地带。只身犯险,虽然是侦察工作的需要,但只有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撑,才会心甘情愿这样做。作为领导,他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让人们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精神。
领导勇敢,普通士兵也勇敢。吴老贵牺牲后,渡江送情报的任务小马只能独自完成。茫茫黑夜,激流险滩,小马没有退缩,在江中挣扎一夜,筋疲力尽之时,把报告送到参谋长手里。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侦察连可以折射出无数共产党员的精神。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有理想有信念,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共产党员。
有了这些满怀理想信念,不畏困难牺牲的连长、班长和普通士兵,共产党才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信任和支持。
年幼的刘四姐能挺身而出救李连长,又加入游击队,一直英勇作战。因为当年李连长说过一句“小姑娘我们一定要帮你报仇,我们一定要打回江南去。”
一直在江南生活的老奶奶,看到了李连长他们,欣喜地问:“你们真的是当年的新四军?看到你们新四军过来,我死也可以闭眼了。”
这些真挚朴素的情感,是共产党员用老百姓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行动换来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同时也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要让信念和情感生长起来,让共产党员永远保持党的优良传统,让党和人民始终保持真挚的情感。
杨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