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华儿女不热爱和平,更没有中华儿女畏惧强敌。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立国之战,长津湖战役又被人们普遍称作新中国的“立军之战”。电影《长津湖》的上映,再一次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由胜利驶入胜利、由辉煌走向辉煌的一次历史性转变。
电影开场半小时,没上过战场的伍万里跟着身经百战的哥哥伍千里登上北上作战的火车,顽劣中打开车门,万里长城映入眼里。这一幕大约持续30秒,没有任何台词,只有列车快速前进的轰鸣和战士们炯炯有神的目光。身后是大好河山,眼前是帝国主义强敌,他们万里赴戎机,岂让国土再遭践踏,他们个个负起使命。
现实中,毛泽东主席在谈到这一仗要不要打的时候曾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电影里,指导员梅生阔别女儿后说:“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唇亡齿寒的警示,若有战召必回的精神,贯穿了新中国70多年的奋斗历程,换来了和平之盛世。
电影到全片三分之一,伍千里带领的穿插连刚刚完成护送电台的任务,战士们一边歇脚,一边嬉笑打闹。化名刘秘书的毛岸英,为伍千里送来上级安排的最新战斗指示,本已放松下来的战士们瞬间整装待发。这一段或许会载入中国电影史,这一段没有更准确的文字能够描述。但这一段更接近中国深厚古典文艺作品所说的言外之意,这一段影像,更能让我们后辈用最短的时间明白,为什么志愿军官兵被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是父亲,是兄长,还是孩子,他们有待建的房屋、年迈的父母、幸福的家庭。想起一句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志愿军战士便是这样一群人。
伍千里带着第一次参战的伍万里在护送通讯设备和译电员的过程中,与美军的遭遇战打了近40分钟。从电影技术层面看,这部分剧情惊心动魄,中美双方的对抗连续反转,丝毫不亚于近年来国外拍摄的《敦刻尔克》《决战中途岛》等影片。除了堪比国际电影巨制的特效和镜头语言,《长津湖》里的这40分钟,还拍出了中国军人的战斗智慧。这样的战斗智慧没有完全依赖现代化的电影制作技术来呈现,这样的战斗智慧是与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共赴国难、抵御侵略所形成的红船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一脉相承的,最终融入到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中。面对强大的敌人,战士们作战灵活,不畏艰苦,能打胜仗,是中国军人本色与素质的体现,是新中国70余年强军目标和战略中的宝贵财富。
电影最后40分钟,是长津湖大战的一个缩影,是抗美援朝的一个缩影。雷睢生临终前唱起沂蒙小调、伍千里用红笔框起来牺牲战友的名字、杨根思英勇就义、“北极熊团”全军覆灭、美军撤退偶遇“冰雕连”……虚实相连,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肃然起敬。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这样描述战争的壮烈与不朽:“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面对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电影《长津湖》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次气势恢宏的观影之感,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巨大的银幕,成为我们新时代青年人铭记历史,感悟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凝聚磅礴青春力量,坚定步履、行稳致远的一个窗口。
李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