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进文存》赵望进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该书作者赵望进是一位享誉全国的著名书法家。《赵望进文存》共分《散文集》《诗联集》《序跋集》和《评论集》4部分,连同《附录》部分,全书共计100万字。《散文集》有作者对诸多艺术名家的专访评介、国内外名胜游记以及记事散文;《诗联集》汇总了作者创作的古诗、新诗、汉俳、对联、打油诗等;《序跋集》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撰写的序跋前言和后记80多篇;《评论集》涉及书评、画评、联评、杂评等。每集最后都加有《附录》,是他人对赵望进及其书法创作的漫记和述评。
《赵望进文存》出版了,先生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拿一下,我赴约。但他的工作室人多,对《文存》本身没展开说几句话我就走了。在返回的路上,我也曾闪过一个念头,该给先生写一点东西,但没来得及仔细琢磨,就被意识流淹没。第二天,先生打来电话,说梁志宏已就《文存》的“诗联集”写了篇文章,让我就“散文集”也写个东西。我欣然答应。是该给先生写文章了。于是,我用两天的时间翻阅了先生的“散文集”。惊讶之余,我在想,杖朝之年的先生,一辈子在履职上班之余,除了沉浸、传授书艺之外,还积累了这么多文字成果。
一百多万字的《文存》,“散文集”就四十多万字。
我和赵先生共事交往近四十年了。这么多年,除了我熟悉他的求学奔波、工作履历和为人处世外,老觉得他很忙,忙得不可开交。和人交流老走神,聊天还没说完又要去赶场,约个会面时间总推拖。原来,他老在考虑事情,老在工作状态,老在积累时间。我在阅读他的“散文集”时,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不然,他能有这么多的成就,艺术上能有这么高的造诣,时间是他最主要的支撑平台。也感觉到他的散文和他的性格特点、职业训练和工作性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反映出他的思想品质和艺术修养。
文如其人。赵望进先生出生成长于河东大地的临猗县,又是著名地域万荣县的近郊。因此,他的身上融铸着厚道、淳朴、执着和不服输的品格。其实,大凡从艰苦时代和艰苦环境中奋斗出来的成功人士都有这个特点,这也是中华民族公约数的基因。只不过,这些特点在赵望进先生身上更明显、更突出罢了。在他的散文里,无论是反映他自己及祖父传记类的内容,还是通讯访谈类写别人的文章,大都有这方面的特点。尤其是他的文章风格,和他一样,淳朴、古拙、实诚和随俗雅化的升舱。无论是他对在并或来并名人的采访文章,还是自己对交往较多的师长和朋友的人物特写文章,面对这些文章就像面对赵先生一样,阅读这些文章就像阅读赵先生一样,不惧生、不紧张、不见外,厚朴而典雅,外拙而内秀。正如宋李涂《文章精义》里所讲:“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麤(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文章也体现出作者从业时的特点。赵望进先生和我共事之前,在太原日报社工作了十数年,主事文艺部,负责副刊专版。那时正是他的黄金年龄段,长期的新闻采访、工作历练,新闻的敏感性就非常明显。这无论是在他之前报社工作时的人物专访通讯里,还是在之后的人物特写、随笔和游记里,都有充分的体现。不管是体现文章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的特点,还是体现新闻六要素的要求,读起来都感到非常亲切,并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他对文艺界力群、孙谦、郭兰英、沈鹏、李琦、杨秀珍、孟繁锦、王云峰的采访和怀念的文章,篇幅不长,但要素齐全,浏览之余,一目了然。比如“为了实现周总理的遗愿——访《扬眉剑出鞘》诗作者王立山”“她有一颗火热的心——认一力饺子馆餐厅服务组组长李淑贞的故事”“仁、和、乐、勤的楷模——回忆马烽同志”“永恒的丰碑,永远的怀念——追念恩师姚奠中”和写大家风范张颔的“大师缘”,时代感都比较强,用叙述故事来塑造人物,有如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感觉。另外,赵先生作为有新闻职业生涯的人,在对事物的描写刻画上更简炼、深刻,更有独到的视角。比如,他在“唐开元铁牛里”对永济黄河大铁牛的描写:“四尊铁牛,造型优美,乍看相似,细看各异,都肌体丰满,臀大腹圆,筋涨肉怒,挺角竖耳,双目圆睁,尊尊表现出潜在的力感和质美……四个铁人,神态美俊,丰满健壮,栩栩如生,身着不同服饰,面目各有特色,或浓眉大眼,或鼻高额宽,显然是不同的民族。从服饰和面貌分析,前面两个分别是维吾尔族和藏族,后面两个分别是蒙古族和汉族。”如果你是一位稍有阅历的人,没到永济见过黄河大铁牛,看了这篇文章的描写,你就能想象出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阵仗。如果你是一个画家,看过这个描写,你完全可以默画出永济唐开元黄河大铁牛的布阵图。
“散文集”还体现了作者长期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作为。赵先生不仅是驰闻全国的书法名家,而且是山西省的文化大家。他不仅在报社工作多年,更主要的是长期在省、市宣传文化艺术部门任职。主管和从事电影戏剧、书法美术、社会文化、民间艺术、诗词楹联、古建雕塑等工作。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精研思,把文化艺术的各个门类融会贯通,自成机杼。因此,在他的散文里都能对相关的文化艺术门类做出简练独到、一语中的的评价。在《神笔李琦》的文章里,赵先生在谈到毛笔和宣纸时,他这样写道:“中国笔墨非常丰富,沉着浑厚的笔法给人以诚恳纯朴的印象;婉转流动的用笔则表现出温柔的情致;而泼辣奔放的笔调会使人觉得意兴勃发,精神昂扬。用墨更是变化多端,淡处如薄雾依微,焦处如双眸炯秀,干处在隐显不常之奇,湿处有浓翠欲滴之润……”在“品高艺高,领一代风骚”里,他对郑林老先生的书法是这样评价的:“稳重平直,活泼简炼,笔力雄健,沉着而流畅,古朴而多新意。”郑林何许人也,人家是三八式老革命的省级老领导,山西省第一任书协主席。赵先生如何能够这样的放开评议笔墨书法,因为赵先生亦是人书俱老的书画名家,是山西省第三届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理事。他的美术作品亦曾和他的书法在全国联展过,也曾数次出过挂历,还被省、市有关单位收藏。
在“德高学富,诗联双馨”里,他对诗联大家赵云峰先生《咏曹雪芹》(叠韵十首)的评价是:“这十首诗,虽受叠韵所束缚,但不刻板、不重复、无败笔、无俗气,以充满哲理的概括叙述,引经据典的重彩描绘,充分展现出曹雪芹的风骨、风流和风采。”赵云峰老先生,山西人,今年应该是98岁寿诞了。他在国家层面的诗联等组织不是顾问,就是名誉会长,被誉为全国联坛十老,和赵望进先生交往近50年了,他能如此评价赵云峰老先生的诗作,是因为他亦有十分深厚的诗词歌赋修养,并担任过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楹联协会顾问。
在这本厚重的散文集里,还有几篇比较大的作品,一篇是《艺术·友谊·和平》,反映山西大同矿务局晋华宫矿鼓乐艺术团,代表山西锣鼓艺术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的盛况。另一篇是《一台锣鼓大家敲》,虽然主题词是锣鼓,但写的是长治市文化部门如何齐心协力抓曲艺传承工作,在全国、全省夺冠获奖的人和事。还有一篇是《神奇的土楼》,顾名思义,就是作者游览闽南客家土楼的散文。这三篇文章写的是三个艺术门类领域,虽然作者没有直接的专业评议,但遣词用句、描人状物、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都反映出作者长期的专业修养和文字功夫。篇篇都趣味盎然,波浪迭起,叙述真切,精彩纷呈。
《赵望进文存·散文集》里的文章,绝大部分是赵先生职业生涯和工作之余的作品。虽然题材不同,形式各异,但从主题和风格方面来看,既反映了他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修为,又折射了他不断精进个人修养的过程。在翻阅拜读的过程中,对我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洗礼。吴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