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鹏早在山西大学就读硕士期间,已在《中国书法》等核心期刊发表过数篇专业性极强的学术文章,其后又考入南京艺术学院跟随徐利明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直至毕业任教于山西大学。
近日邀我为其曾发表在《中国书法·书学》杂志上《论祝允明书学思想的确立与审美观照》一文写一篇评论,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并不惊讶,因为瑞鹏对祝允明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早在2019年就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过其专著《祝允明》一书,其当时便对祝允明的生平、交游、书学思想、技法分析及年谱有过很深的研究,而这篇文章亦是其专著中的一部分。我看这篇文章时,最大的感受就是通畅,读起来不似一般理论性文章枯燥晦涩。
当下书法理论研究者的学术文章普遍存在的一种弊端,即内容晦涩枯燥,无法引发读者的兴趣,虽然史料详实充分,颇见功底,但在文章结构和笔风行文上却无法吸引读者,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缺乏新颖的角度。故而纯粹理论性的文章虽题目有别,但内容则近乎雷同。而瑞鹏的这篇文章则无此弊端,其虽为学术性文章,但又通过与大量作品相结合来论证祝允明的书学思想,故读之无枯燥乏味之感,反而通过其扎实的文风与详实的论证吸引着读者。
《论祝允明书学思想的确立与审美观照》一文从题目来看十分考究,“书学思想”一般是指书家书论、题跋或文集中的某种观点,并以此提炼为其在审美以及品评中的核心观点,而“确立”一词则有了更为深远的含义——即“过程”。故此文小节之“祝允明书学思想的取法渊源”“祝允明书学思想的孕育过程”“祝允明书学思想之辩证提出”“祝允明书学思想之审美观照”前后是顺序合理、结构严谨的。文章首先对祝允明书学思想的取法渊源进行了详细梳理,上迄魏晋,下至宋元,妙兼诸家,无所不临。同时还注意到时人对祝允明的影响,这对综合考察祝允明书学思想的取法渊源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其次又充分论述了祝允明书学思想的孕育过程,即是其在题目中所谓之“确立”,考察一位书家的书学思想,若单纯通过文字题跋来论述则略显单调,无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而其则通过大量作品分析来论证祝允明的书学思想,这显然是更有说服力的。
文中还将祝允明的书法详细归纳分类,这在此文中是十分有意义且必不可少的环节,正如其所谓:“以便更好地通过分析体量庞大、风格多样的书法作品来探析祝氏书学思想的孕育过程。”文中对祝允明的小楷、楷书、行楷、行书、行草、章草、今草等书体从取法对象到风格特征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也更加印证了祝允明书学思想与其创作实践二者之间的合理性与同步性。其在“祝允明书学思想之辩证提出”一节中更是提炼出了祝允明“重视晋唐,不失个性”之辩证书学观,并对祝允明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其认为:祝允明既反对束缚个性、不求创新的台阁体书法,也反对片面强调个性又不重晋唐传统的主张。在我看来,其核心观点的提炼概括是十分精确的,从祝允明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既能恪守晋唐法度又能不失个人风貌。最后其在“祝允明书学思想之审美观照”一节中又概括性地总结了祝允明书法的核心审美所在,即“功性俱得,形神兼备”,祝允明核心审美观念的提出是有着鲜明的时代因素的。正如其在文中所指出:祝允明对当时书坛上重传统轻个性与轻传统重个性这两种时弊都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该文中始终围绕祝允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书学思想展开论述,这既是其通过大量史料研究对祝允明书学思想的总结,也是其从祝允明的诸多作品中所得出的结论,所以其在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上一直能够环环相扣。
文章中最为亮眼的地方在于其能够通过大量文献与图版作品相互印证,其中之作品分析为祝允明书学思想的论证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证据。如在论及祝允明的楷书时,除了史料记载祝允明的楷书取法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颜真卿之外,其还通过祝允明所书《千字文》和《常清静经》分析出祝氏亦曾取法米芾和赵孟頫,其洞察力之敏锐,这在一般研究祝允明的文章中是不曾提到过的。又在分析祝允明的行楷中,其指出祝允明的《六体诗赋卷》谙熟苏轼、黄庭坚的行楷之法,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为文章论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种写作技巧使文章脱离了枯燥乏味之感,故读之通畅有趣。在我看来,这得益于其在技法和学术方面的双重修养,当下书法研究生的培养分为学术型和技法型,也往往造成了一种普遍现状,即学术型在写作中由于缺乏平日的技法训练,在分析作品时往往不能透彻深入;而技法型则由于缺乏学术积累,在写作中则不能更为深入、多角度的剖析问题所在。其在文章中能够轻松熟练的驾驭两种层面,所以该文章无论是史料的搜集,还是对作品技法的分析,都能够十分精确地提炼概括。
时至今日,书法艺术虽然在各大高校都设有专门学科,然古之书家莫不以学问名世,所以一位优秀的书法研究者必须同时具备学问素养和技法训练两方面的因素。
近世书法教育家陆维钊先生曾言:“古往今来从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学书者必须要把主要精力与时间用在钻研学问、提高素养上。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写字之上,然后再潜心临池,则可把字写好。倘若仅为写字而写字,而不注重修养、学问的提高,则一定写不好字;或所书之字只能大致看得过去,然而绝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学问素养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它不仅关乎审美思想,也同样关乎实践创作。其文对祝允明的考察是全方面的,如其在总结祝允明书学思想辩证时称:“祝氏在理论上提出己见,实践上也身体力行,将个人的学识、阅历、修养和个性融合到书法之中,表现出其卓尔不群、独抒性灵的艺术修养,以达到书法艺术的神采奕奕之美。”若其自身没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积累是不可能以如此全面、精炼的描述准确提炼出祝允明书学思想之真实写照的,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作者在学识和功力上的双重修养,此文无论是选题角度还是研究成果,也都将对日后祝允明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意义。
□韩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