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子夜

“你合群”更要“群合你”

  “每天身处喧嚣,却无比孤单。”这句话,曾有人用来调侃自己的“不合群”,形象地说明了内心的苦恼。最近,“合群真的那么重要吗”成为网上热议话题。有人觉得不重要,没必要去迎合他人;也有人觉得,在生活中必须合群,不然很可能被孤立。那么“伪合群”或“盲目合群”有必要吗?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总要和社会、周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心理上需要融入一个自己的圈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个人心理上的归属感是潜意识里的自我要求,因此让自己“合群”,而不被孤立存在,在职场空间尤为重要,也是自我价值实现、自我成长的需要。
  如果一个人被排除在“群体”之外,从内心里会感到孤独、焦虑、失败,一定会缺乏安全感。像热播剧《女心理师》中“老好人”小莫,在职场上就练就了“讨好型”人格,即便自己受苦受累也会帮助别人,然而他依然未融入公司的小圈子,依然在旁人眼里属于“不合群的人”……无论是单位,还是职场,像小莫这样的“不合群”者比比皆是。
  造成这样“不合群”的情况,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既有个人性格原因,也有层次差异呈现,更有目的不同导致。无论是什么诱因,从人是群居性动物的属性考虑,大多数人都“害怕被孤立,都在努力去合群”。
  为何?易中天曾说:“中国人是靠血缘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人际关系则是血缘关系的延伸。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三观一致的圈子,不仅能够具有安全感,而且能排解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压抑,能分享自己的快乐,对自己的情绪能起到调节作用。再者,无论身处何方,圈子、群体都是一种文化和信息传播载体。一个人如“孤鸿野鹤”般独来独往,长此以往,就会闭目塞听,“不知魏晋”,会错过一些机会。
  然而,寻求归属感也好,在群体里寻觅心理依赖也罢,“伪合群”或“盲目合群”都是次优选择,抑或违背内心的一种不值得。
  群体是社会现象的折射,自然也是“人以类聚,鸟以群飞”,而且很多群的集合都有强烈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偏离了正常纯粹的交际作用。而且,很多群阶层明显,对这类群即便你削尖脑袋挤了进去,也会成天心力交瘁,群也会异化为一种无形枷锁使自己“不得开心颜”。
  “婚姻就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清楚”,这句话用在“合群”这个概念上也恰如其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适合自己的“风景”才是最好的,才能滋养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下。在单位或者在职场,在完成正常的交往的同时,需要对“合群”保持一个正确的度量,需要考量自己的内心的需求和预期,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更不能趋炎附势、见风使舵。而是要拿捏自己的性格、爱好、价值观,寻找自己的“同类项”,如此才能“相看两不厌”吧。
  即便在短时间内无法融入“圈子”,无法所谓的“合群”,也不是“世界末日”,自己也可以用更多的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也可以多和家人同学等交流,这何尝不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呢?
  “你合群”更要“群合你”!毕竟不合适你的,终究也会离你而去!

□樊树林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5-12期

  • 第2022-05-11期

  • 第2022-05-10期

  • 第2022-05-09期

  • 第2022-05-06期

  • 第2022-05-05期

  • 第2022-04-29期

  • 第2022-04-28期

  • 第2022-04-27期

  • 第2022-04-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